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中國; 部分骨干出走
發布時間:2009/12/11 9:41:21 訪問次數:404
谷歌中國正在抹去李開復時代本地化的痕跡,這導致了部分研發骨干的離職和項目的擱置。從google china轉變成 google in china,究竟意味著什么?
文|cbn記者 駱軼航 徐濤
“我現在也得談云計算了,”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因為這是谷歌最核心的東西。”
以前作為谷歌大中華區銷售和運營的負責人,劉允在公共場合的話題幾乎全部圍繞谷歌關鍵字廣告的中小企業營銷和渠道,絕少談及谷歌的技術革命與創新產品。然而,從2009年11月開始,他在一些信息產業論壇和峰會上頻繁地提及flickr、facebook、youtube和“云計算”等時髦的詞匯:“通過云計算,你可以搜索并永久保存25g的gmail郵件,過了二三十年,你再去搜索多年前發過或者收到的電子郵件,只需要一毫秒就可以找到。”
9月4日,李開復辭去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一職,劉允接替了李開復在谷歌中國運營方面的職責。這意味著他需要更頻密地與政府溝通、接觸中國合作伙伴、彌合谷歌中國與美國總部的關系,扮演谷歌中國的形象大使,甚至客串“云計算”的布道者—盡管這并非他的本行。
比宣講“云計算”更艱難的是,作為谷歌中國運營的最高負責人和與美國總部溝通的代表,他必須與那個先前并不熟悉的技術和研發團隊產生更多的接觸。盡管谷歌中國的技術團隊由李開復的另一繼任者—谷歌大中華區研發總裁楊文洛直接領導,但楊的工作地點在上海,并不能經常與北京的研發主力團隊直接互動。
最令人擔憂的情況還是發生了。11月30日,一條關于谷歌中國的消息開始在twitter上廣泛傳播:“谷歌內部離職的一大批,剩下的一小批正在準備離職,谷歌中國快要撤退了”。該公司立即否認了此傳聞,稱谷歌將一如既往地推進在中國的研發與業務策略。
盡管未有足夠證據證明谷歌中國已人去樓空般地大規模“撤退”,還是有一些跡象引發了谷歌用戶的不安:在11月的最后幾天,有人發現google.cn的“熱榜”持續數日未見更新,還有訂閱了谷歌移動“天氣預報”的用戶收到短信,稱2010年將停止相關服務
部分產品經理和技術骨干的“異動”也暗中進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谷歌中國工程師對《第一財經周刊》說:近幾個月,不同的產品團隊都有員工離職或調整,涉及網頁、地圖和移動搜索三大核心領域,“很多產品經理和技術負責人都走了。”
據《第一財經周刊》了解,發生“異動”的產品經理和技術骨干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主動離開谷歌,自行創業或轉投其它互聯網公司,一些離職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被挖到了本土互聯網公司并委以更高重任;另一種情形是谷歌內部調整,即離開谷歌中國,返回美國總部工作或轉赴谷歌其它地區的市場。
一名谷歌離職員工向《第一財經周刊》透露,曾與李開復一同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出鏡,主持谷歌中國移動產品研發的產品經理張錫德已經返美國總部,即將赴總部工作的還有負責網頁搜索的產品經理盛佳。而曾主持開發谷歌“春運地圖”和“尋親地圖”等熱門產品的產品經理林裕寬也即將返回臺灣。
與研發團隊骨干“出走”谷歌中國兩相參照的,是谷歌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份額曾一度平緩上升之后的再次下跌。11月23日,互聯網咨詢機構正望咨詢公布的《2009年中國搜索引擎用戶市場調查報告》顯示,谷歌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份額比去年下跌0.4個百分點至19.8%,而百度的搜索份額則上升了2個百分點至69.9%。
“事實上,開復走之前搜索份額就已經下滑了。”一位已經離職的谷歌中國工程師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另一家本土咨詢機構易觀國際在7月27日發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中國搜索引擎市場季度監測》也顯示:盡管谷歌的搜索引擎流量同比去年大幅增長,但仍然沒能守住上一季度的市場份額,下滑了1.5個百分點。該機構還預測:趨于嚴厲的監管政策將可能導致谷歌中國的流量增長進一步放緩。
一切都聚焦在谷歌中國當前曖昧不清的格局中。在研發團隊骨干離職和市場份額下滑的背后,曾一度通過若干款本地搜索產品和關鍵字廣告,讓銷售業績煥發出跨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罕有的生機的谷歌中國,究竟怎么了?
“我們的確在進行調整。”12月7日,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承認了谷歌中國正在發生的一系列變化,“現在到了在中國把谷歌還原為一家全球互聯網公司的時候了。”
“還原”—這是在李開復離職后,谷歌中國首度公開調整戰略重點。
谷歌中國將重新審視現有的產品架構和內容,甚至終止一些曾醞釀許久、準備推出或已經推出的“本地化”嘗試。“我們承認谷歌在中國市場份額的波動,但市場份額其實是不可比的,我們不可能去做貼吧和mp3下載賺流量,而谷歌的云計算技術支持、地圖和翻譯等任何一款產品,也是競爭對手不具備的。”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在李開復時代,谷歌就承認了在中國搜索份額短期難以匹敵百度的事實。在這種情形下,劉允認為谷歌中國的思路有必要進行調整:“我們無法讓每個人都成為谷歌的用戶,更沒法把用戶綁定在谷歌而不讓他用其它的搜索引擎,相反,我們很擔心一些做法讓原來忠于我們的用戶離開我們。”
而“新戰略”重心是—用谷歌全球領先的技術服務谷歌在中國的用戶。“我們不是google china,而是google in china。”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離開了李開復的谷歌中國,回到了加州山景城的兩位創始人和高管團隊“最期望”的軌道上—從谷歌中國推出google.cn,到完全本地化產品的研發和具有“本土特色”的市場合作,再到谷歌中國對一些突發危機的處理,總部一直不乏質疑聲。2008年5月汶川地震“哀悼日”之際,谷歌中國將google.cn首頁調成黑白色,這一“擅自舉動”曾遭到總部的質詢;今年6月,google.cn被監管機構指控“涉黃”后,李開復立即整改搜索內容以平息危機的做法,也在總部引起了爭議。
李開復辭職后,谷歌宣布在中國恢復研發和運營并行的“二元架構”,由劉允和楊文洛分別接替李開復的運營和研發職責,并讓谷歌中國的研發、銷售和運營全部分別歸于全球研發、銷售和運營的架構。這意>>味著中國那些全球或“本土化”的產品研發也必須完全納入全球的產品體系。
“谷歌中國這兩年推出了很多產品,這兩個多月,我和楊博士也在思考,有些事情還是回過頭來看一看,會有些調整。”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這一戰略調整卻導致了內部的一些震蕩和質疑。谷歌內部員工向記者透露,一系列在緊密推動的本地項目被暫時擱置而陷入停滯狀態:谷歌中國曾計劃在九十月與某戰略伙伴聯合發布中國內地第一款真正的gphone—就像谷歌、t-mobile與宏達電在歐洲聯合發布g1那樣,但這一計劃也不得不推遲了。此前,谷歌中國還準備與北京的若干座地標性建筑合作,借助谷歌地圖與這些地標性建筑的結合,在它們的樓頂和內部大舉推廣谷歌的“地圖搜索”產品,這一計劃也暫時沒有進展。
一切產品和推廣計劃都被重新審視。“沒有絕對的本土化,谷歌全球的研發是一個體系,中國的研發團隊背后也是全球的技術資源在支持。”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這也回到了谷歌對中國工程師的最初期許—2006年9月,李開復曾經的直接老板、谷歌工程高級副總裁艾倫?尤斯塔斯對剛剛入職不久的中國工程師說:“你們不僅要考慮針對中國開發產品,也要想著自己的技術對全球是否有價值。”
在這次調整中,谷歌中國對既有的產品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充分借助全球的技術資源與研發實力的產品,比如借助了全球云計算處理能力和google mapplet平臺的谷歌地圖搜索,包括類似春運地圖、高考地圖和奧運地圖等本地推出的產品,也包括谷歌中文的整合搜索產品—這類產品要繼續加以扶持和肯定;第二類是中國推出的本地產品,在谷歌全球也有類似的產品形態,要考慮如何將二者合并,比如音樂搜索;第三類是完全中國本地化的產品與推廣,全球并無可參照范例,這類產品和服務將減少投入。
新的問題出現了—谷歌中國2009年3月剛推出的、被視為總部對中國團隊充分授權的“音樂搜索”即將與谷歌全球10月底發布的全球音樂產品“music discovery”進行某種程度的合并。“我們在考慮如何將它們結合,”劉允承認。
另有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周刊》透露,該計劃遭到谷歌音樂搜索產品團隊不少人的抵制。推出8個月以來,谷歌中國的音樂搜索已經逐漸打開局面:它提供的下載曲目已經超過70萬首,比3月剛發布時多出一倍,且已與諾基亞、蘋果和大眾汽車等5家廣告商簽署合約,總金額達到250萬元人民幣。獲悉中國的音樂搜索可能與來自總部的music discovery整合,甚至有谷歌中國非常重要的研發負責人直接寫信,質詢美國總部對音樂搜索和中國研發團隊的評價,“是不是不想要中國市場了?”
而完全屬于“本地化”嘗試的探索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減少投入甚至終止—其中包括谷歌中國從2007年開始將推廣渠道延伸至中國二三線城市網吧但一直不被總部看好的嘗試,還有谷歌中國投資本土互聯網創業公司、與一些論壇網站通過“問答”等內容合作換取流量的做法。
一些項目在接受“生死考驗”的同時,谷歌中國在11月高調發布了兩款新產品,讓人們還能想起它的研發工作仍在繼續—其一是由谷歌中國工程師主導的新版“谷歌翻譯”,它利用云計算的處理能力可以實現中文與51種語言的實時互譯;其二是谷歌中文語音搜索,通過語音輸入呈現搜索結果,并使中文成為英語之外第一種支持該技術的語言。他們認為,這兩款產品是谷歌中國未來理想的產品形態—來自全球總部掌握的領先技術,有中國團隊的配合甚至主導,將該技術本地化,而不是研發一款完全本地的產品。
一系列產品的變化最終導致了產品經理和技術骨干的流動—他們先后選擇離職或是轉投谷歌其它市場。“you’re not the right person to do this job(你不是適合做這件事的人)。”劉允覺得變化終究不可避免。
面對游戲規則完全不同的競爭對手和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監管環境,也許這是谷歌中國“最安全”的生存策略了。然而,這個頗為符合美國總部期許的“google in china”將勢必引向另一個結果:由于失去一些本地的產品與合作,谷歌必須接受中國市場份額可能長期低迷不振的未來—甚至情況比現在糟糕得多。
“我們也會學習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但我們更看重有價值的流量。”劉允認為谷歌的價值在于把全球的領先技術和服務帶給中國的用戶。“讓他們使用云計算帶來的產品體驗,讓中小企業通過谷歌的關鍵字廣告很容易把生意做到海外去,這些都是谷歌作為一家全球互聯網公司帶來的價值。”
這可能是谷歌中國最接近美國總部價值觀的一次轉型了。但是,它是誰最希望看到的谷歌中國呢?
谷歌中國正在抹去李開復時代本地化的痕跡,這導致了部分研發骨干的離職和項目的擱置。從google china轉變成 google in china,究竟意味著什么?
文|cbn記者 駱軼航 徐濤
“我現在也得談云計算了,”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因為這是谷歌最核心的東西。”
以前作為谷歌大中華區銷售和運營的負責人,劉允在公共場合的話題幾乎全部圍繞谷歌關鍵字廣告的中小企業營銷和渠道,絕少談及谷歌的技術革命與創新產品。然而,從2009年11月開始,他在一些信息產業論壇和峰會上頻繁地提及flickr、facebook、youtube和“云計算”等時髦的詞匯:“通過云計算,你可以搜索并永久保存25g的gmail郵件,過了二三十年,你再去搜索多年前發過或者收到的電子郵件,只需要一毫秒就可以找到。”
9月4日,李開復辭去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一職,劉允接替了李開復在谷歌中國運營方面的職責。這意味著他需要更頻密地與政府溝通、接觸中國合作伙伴、彌合谷歌中國與美國總部的關系,扮演谷歌中國的形象大使,甚至客串“云計算”的布道者—盡管這并非他的本行。
比宣講“云計算”更艱難的是,作為谷歌中國運營的最高負責人和與美國總部溝通的代表,他必須與那個先前并不熟悉的技術和研發團隊產生更多的接觸。盡管谷歌中國的技術團隊由李開復的另一繼任者—谷歌大中華區研發總裁楊文洛直接領導,但楊的工作地點在上海,并不能經常與北京的研發主力團隊直接互動。
最令人擔憂的情況還是發生了。11月30日,一條關于谷歌中國的消息開始在twitter上廣泛傳播:“谷歌內部離職的一大批,剩下的一小批正在準備離職,谷歌中國快要撤退了”。該公司立即否認了此傳聞,稱谷歌將一如既往地推進在中國的研發與業務策略。
盡管未有足夠證據證明谷歌中國已人去樓空般地大規模“撤退”,還是有一些跡象引發了谷歌用戶的不安:在11月的最后幾天,有人發現google.cn的“熱榜”持續數日未見更新,還有訂閱了谷歌移動“天氣預報”的用戶收到短信,稱2010年將停止相關服務
部分產品經理和技術骨干的“異動”也暗中進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谷歌中國工程師對《第一財經周刊》說:近幾個月,不同的產品團隊都有員工離職或調整,涉及網頁、地圖和移動搜索三大核心領域,“很多產品經理和技術負責人都走了。”
據《第一財經周刊》了解,發生“異動”的產品經理和技術骨干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主動離開谷歌,自行創業或轉投其它互聯網公司,一些離職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被挖到了本土互聯網公司并委以更高重任;另一種情形是谷歌內部調整,即離開谷歌中國,返回美國總部工作或轉赴谷歌其它地區的市場。
一名谷歌離職員工向《第一財經周刊》透露,曾與李開復一同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出鏡,主持谷歌中國移動產品研發的產品經理張錫德已經返美國總部,即將赴總部工作的還有負責網頁搜索的產品經理盛佳。而曾主持開發谷歌“春運地圖”和“尋親地圖”等熱門產品的產品經理林裕寬也即將返回臺灣。
與研發團隊骨干“出走”谷歌中國兩相參照的,是谷歌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份額曾一度平緩上升之后的再次下跌。11月23日,互聯網咨詢機構正望咨詢公布的《2009年中國搜索引擎用戶市場調查報告》顯示,谷歌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份額比去年下跌0.4個百分點至19.8%,而百度的搜索份額則上升了2個百分點至69.9%。
“事實上,開復走之前搜索份額就已經下滑了。”一位已經離職的谷歌中國工程師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另一家本土咨詢機構易觀國際在7月27日發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中國搜索引擎市場季度監測》也顯示:盡管谷歌的搜索引擎流量同比去年大幅增長,但仍然沒能守住上一季度的市場份額,下滑了1.5個百分點。該機構還預測:趨于嚴厲的監管政策將可能導致谷歌中國的流量增長進一步放緩。
一切都聚焦在谷歌中國當前曖昧不清的格局中。在研發團隊骨干離職和市場份額下滑的背后,曾一度通過若干款本地搜索產品和關鍵字廣告,讓銷售業績煥發出跨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罕有的生機的谷歌中國,究竟怎么了?
“我們的確在進行調整。”12月7日,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承認了谷歌中國正在發生的一系列變化,“現在到了在中國把谷歌還原為一家全球互聯網公司的時候了。”
“還原”—這是在李開復離職后,谷歌中國首度公開調整戰略重點。
谷歌中國將重新審視現有的產品架構和內容,甚至終止一些曾醞釀許久、準備推出或已經推出的“本地化”嘗試。“我們承認谷歌在中國市場份額的波動,但市場份額其實是不可比的,我們不可能去做貼吧和mp3下載賺流量,而谷歌的云計算技術支持、地圖和翻譯等任何一款產品,也是競爭對手不具備的。”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在李開復時代,谷歌就承認了在中國搜索份額短期難以匹敵百度的事實。在這種情形下,劉允認為谷歌中國的思路有必要進行調整:“我們無法讓每個人都成為谷歌的用戶,更沒法把用戶綁定在谷歌而不讓他用其它的搜索引擎,相反,我們很擔心一些做法讓原來忠于我們的用戶離開我們。”
而“新戰略”重心是—用谷歌全球領先的技術服務谷歌在中國的用戶。“我們不是google china,而是google in china。”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離開了李開復的谷歌中國,回到了加州山景城的兩位創始人和高管團隊“最期望”的軌道上—從谷歌中國推出google.cn,到完全本地化產品的研發和具有“本土特色”的市場合作,再到谷歌中國對一些突發危機的處理,總部一直不乏質疑聲。2008年5月汶川地震“哀悼日”之際,谷歌中國將google.cn首頁調成黑白色,這一“擅自舉動”曾遭到總部的質詢;今年6月,google.cn被監管機構指控“涉黃”后,李開復立即整改搜索內容以平息危機的做法,也在總部引起了爭議。
李開復辭職后,谷歌宣布在中國恢復研發和運營并行的“二元架構”,由劉允和楊文洛分別接替李開復的運營和研發職責,并讓谷歌中國的研發、銷售和運營全部分別歸于全球研發、銷售和運營的架構。這意>>味著中國那些全球或“本土化”的產品研發也必須完全納入全球的產品體系。
“谷歌中國這兩年推出了很多產品,這兩個多月,我和楊博士也在思考,有些事情還是回過頭來看一看,會有些調整。”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這一戰略調整卻導致了內部的一些震蕩和質疑。谷歌內部員工向記者透露,一系列在緊密推動的本地項目被暫時擱置而陷入停滯狀態:谷歌中國曾計劃在九十月與某戰略伙伴聯合發布中國內地第一款真正的gphone—就像谷歌、t-mobile與宏達電在歐洲聯合發布g1那樣,但這一計劃也不得不推遲了。此前,谷歌中國還準備與北京的若干座地標性建筑合作,借助谷歌地圖與這些地標性建筑的結合,在它們的樓頂和內部大舉推廣谷歌的“地圖搜索”產品,這一計劃也暫時沒有進展。
一切產品和推廣計劃都被重新審視。“沒有絕對的本土化,谷歌全球的研發是一個體系,中國的研發團隊背后也是全球的技術資源在支持。”劉允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這也回到了谷歌對中國工程師的最初期許—2006年9月,李開復曾經的直接老板、谷歌工程高級副總裁艾倫?尤斯塔斯對剛剛入職不久的中國工程師說:“你們不僅要考慮針對中國開發產品,也要想著自己的技術對全球是否有價值。”
在這次調整中,谷歌中國對既有的產品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充分借助全球的技術資源與研發實力的產品,比如借助了全球云計算處理能力和google mapplet平臺的谷歌地圖搜索,包括類似春運地圖、高考地圖和奧運地圖等本地推出的產品,也包括谷歌中文的整合搜索產品—這類產品要繼續加以扶持和肯定;第二類是中國推出的本地產品,在谷歌全球也有類似的產品形態,要考慮如何將二者合并,比如音樂搜索;第三類是完全中國本地化的產品與推廣,全球并無可參照范例,這類產品和服務將減少投入。
新的問題出現了—谷歌中國2009年3月剛推出的、被視為總部對中國團隊充分授權的“音樂搜索”即將與谷歌全球10月底發布的全球音樂產品“music discovery”進行某種程度的合并。“我們在考慮如何將它們結合,”劉允承認。
另有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周刊》透露,該計劃遭到谷歌音樂搜索產品團隊不少人的抵制。推出8個月以來,谷歌中國的音樂搜索已經逐漸打開局面:它提供的下載曲目已經超過70萬首,比3月剛發布時多出一倍,且已與諾基亞、蘋果和大眾汽車等5家廣告商簽署合約,總金額達到250萬元人民幣。獲悉中國的音樂搜索可能與來自總部的music discovery整合,甚至有谷歌中國非常重要的研發負責人直接寫信,質詢美國總部對音樂搜索和中國研發團隊的評價,“是不是不想要中國市場了?”
而完全屬于“本地化”嘗試的探索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減少投入甚至終止—其中包括谷歌中國從2007年開始將推廣渠道延伸至中國二三線城市網吧但一直不被總部看好的嘗試,還有谷歌中國投資本土互聯網創業公司、與一些論壇網站通過“問答”等內容合作換取流量的做法。
一些項目在接受“生死考驗”的同時,谷歌中國在11月高調發布了兩款新產品,讓人們還能想起它的研發工作仍在繼續—其一是由谷歌中國工程師主導的新版“谷歌翻譯”,它利用云計算的處理能力可以實現中文與51種語言的實時互譯;其二是谷歌中文語音搜索,通過語音輸入呈現搜索結果,并使中文成為英語之外第一種支持該技術的語言。他們認為,這兩款產品是谷歌中國未來理想的產品形態—來自全球總部掌握的領先技術,有中國團隊的配合甚至主導,將該技術本地化,而不是研發一款完全本地的產品。
一系列產品的變化最終導致了產品經理和技術骨干的流動—他們先后選擇離職或是轉投谷歌其它市場。“you’re not the right person to do this job(你不是適合做這件事的人)。”劉允覺得變化終究不可避免。
面對游戲規則完全不同的競爭對手和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監管環境,也許這是谷歌中國“最安全”的生存策略了。然而,這個頗為符合美國總部期許的“google in china”將勢必引向另一個結果:由于失去一些本地的產品與合作,谷歌必須接受中國市場份額可能長期低迷不振的未來—甚至情況比現在糟糕得多。
“我們也會學習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但我們更看重有價值的流量。”劉允認為谷歌的價值在于把全球的領先技術和服務帶給中國的用戶。“讓他們使用云計算帶來的產品體驗,讓中小企業通過谷歌的關鍵字廣告很容易把生意做到海外去,這些都是谷歌作為一家全球互聯網公司帶來的價值。”
這可能是谷歌中國最接近美國總部價值觀的一次轉型了。但是,它是誰最希望看到的谷歌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