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閱兵的背后-軍事物聯網功勞不小
發布時間:2015/9/11 10:36:26 訪問次數:498
當看到受閱中國軍隊以無比精確的整齊度行進時,所有中國人無不為之動容。就像是程序設定好的一樣,所有的戰士們和戰車、飛機都行進的分毫不差,整齊劃一。這里面除了戰士們刻苦訓練之外,軍事物聯網的使用也起到了一定的功勞。
從2005年到現在的這十年來,軍事力量和科技的升級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物聯網的發展必將為我國整體實力帶來巨大的變化,軍區裝備部領導介紹,把軍事物聯網融入裝備維修保障體系,帶來的直接變化就是裝備“有知覺、會說話、能思考、聽命令”,使裝備狀態與保障需求自動、實時、快速響應,實現了裝備保障資源精確配送、裝備保障技術遠程支援。
除了整齊劃一的隊伍,英姿颯爽的中國軍人,這次閱兵中軍事物聯網系統更令人嘆為觀止。
- 51電子網公益庫存:
- MC908QC8CDXE
- MC908QC16CDRE
- MC9S08SH32CTL/R
- MC908QY4ACPE
- MC9S08AC16CFGE
- SCS8AC60EACFGE
- MC9RS08KA2CDB
- MCIMX257CJM4
- MC34704BEP/R2
- SGTL5000XNLA3/R2
- ACS ACT108W-600E
- BTA204S-800E
首次應用在閱兵訓練場。軍事物聯網系統是一種裝備互聯互通系統,可通過裝備信息采集分析實現實時監控發動機轉速、車輛速度。當戰車隆隆開進,激光測距儀、光電測速儀等20多個傳感器分別安裝在車輛不同的部位,同時運行,用于檢測單車等速、單車標齊、基準路等距和單排面標齊等。
2009年的國慶閱兵,每臺戰車前端畫一條標齊線,訓練中標齊、卡距都是通過人眼觀察,操縱方向盤,努力瞄準“三點一線”。評估車速用的也是秒表,訓練成績好壞完全“跟著感覺走”,靠一次次的訓練提升“經驗值”。
而這次閱兵,駕駛員只需眼睛盯著駕駛艙里的一塊顯示屏,車輛速度、標齊與否、與前車距離多少,一目了然。便捷的同時更加精準,拿車速來說,按規定通過200米的距離是1分36秒,通過光電測速,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
物聯網系統不光用于輔助訓練,其更大作用是監控、預判車輛故障。通過戰車上的傳感器,實時的把車輛油溫、轉速、水溫等狀況信息采集后傳送到指控中心,指控中心通過實時記錄分析這些信息,達到預判分析車輛故障的目的。
以前判斷車輛故障,修理工需要“望聞問切”,費盡渾身解數,才能找準故障,現在根據安裝在底盤上的30多個傳感器,油壓、氣壓、電壓等數值都可以通過傳感器顯示在終端,哪里不對勁都會有提示和預警,“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故障出現前,提前研判、提前排除”。
軍事物聯網的誕生為軍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些年里軍事物聯網技術是如何默默地發展呢?
生于戰火源于生命
軍事物聯網的傳感器系統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美軍使用無人值守的震動傳感器“熱帶樹”jian聽“胡志明小道”上來往的車輛。當人員、車輛等目標在其附近行進時,“熱帶樹”便能探測到目標產生的震動和聲響信息,并立即將數據通過無線電發給指揮中心。指揮管理中心對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后,得到行進人員、車輛的位置、規模和行進方向等信息,然后指揮空中戰機實施轟炸。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實踐,到伊拉克戰爭,隨著軍事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軍事物聯網終于登上現代戰爭舞臺。當時,美軍中央戰區指揮官湯米?菲利克斯命令,任何進入其所轄戰區的物資必須貼有rfid標簽(射頻識別電子標簽),其目的就是要得到一張動態物流全景圖。按照這張全景圖,后勤補給可以獲得更快、更精確、更實時的信息,大大縮短了美軍的平均后勤補給時間,極大提高了后勤物資保障的效率。
美國國防部和各軍事部門都對傳感器網絡給予高度重視,把傳感器網絡作為一個重要研究領域,開展了收集戰場信息的“智能微塵”系統、遠程監視戰場環境的“倫巴斯”系統、偵聽武器平臺運動的“沙地直線”、專門偵察電磁信號的“狼群”系統等一系列軍事傳感器網絡系統的研究與應用。
日本、英國、意大利、巴西等國家和軍隊也對無線傳感器網絡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紛紛展開了無線傳感器網絡軍事應用領域的研究工作。繼美軍之后,許多發達國家軍隊已經開始嘗試使用物聯網技術來進行軍用物資的管理,以色列軍方于2005年開始采用rfid技術來管理軍隊后勤供應,嘗試采用rfid技術來儲存、管理軍事物資,追蹤管理資產運轉過程,實現了對軍用物資的全程透明跟蹤管理。
未來戰場因物聯網而改變
物聯網讓物體能“看見”,可“交流”,會“思考”,聽“指揮”,使得沉默的物體也好像擁有了智慧。戰場上的情況發生即發現,指戰員的應變過程想到即做到,真正實現了讓戰場隨“心”而動。具體來講,軍事物聯網在現代戰場的應用是廣泛的,既可用于戰場感知,又能用于智能控制,還可用于精確保障等。
戰場戰術感知系統,通常采用無人飛機或火炮拋擲方式,向敵方重點目標地域布撒聲、光、電磁、震動、加速度等微型綜合傳感器,近距離偵察感知目標地區作戰地形、敵軍部署、裝備特性及部隊活動行蹤、動向等;可與衛星、飛機、艦艇上的各類傳感器有機融合,形成全方位、全頻譜、全時域的全維偵察監視預警體系,從而提供準確的目標定位與效果評估。
“裝備卡”識別系統,則在各類軍用車輛、車載武器平臺及飛機、艦船等加裝單項或綜合傳感器,實現對軍用車輛和武器平臺等定位、分布與聚集地、運動狀態、使用壽命周期等實現狀態感知;對武器裝備完好率、保養情況等實現狀態感知;對聯合作戰信息系統,實現宏觀監控與管理。
讀寫電子信息標簽系統,通常在各類軍用物資上附加統一的相關信息電子標簽,通過讀寫器自動識別和定位分類,可以實施快速收發作業,并實現從生產線、倉庫到散兵線的全程動態監控;在物流系統中利用射頻識別與衛星定位技術,可以完成重要物資的定位、尋找、管理和高效作業。
單兵電子生命監測系統,通常采用先進的rfid、無線通信等技術,有效實現生命體征動態監測和衛勤伴隨保障,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好應急救援準備,精確調度衛勤力量與資源,全面提升衛勤保障能力。
無人執行器,包括無人偵察機、無人駕駛的車輛、小型無人潛艇/船艇和軍用機器人等,具備獨立隨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其巨大的軍事潛能和超強的作戰功效,使其成為未來戰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軍事力量,受到了軍事強國的高度重視。
周總理在1949年開國閱兵時,由于飛機數量稀少,他說:“飛機不夠那就飛兩遍。”如今,各式飛機從天安門前飛過,再也不用飛兩遍了。國家科技發展步伐跨越的不僅僅是70年的距離。http://xczykj.51dzw.com/
中國的科技發展已經勢不可擋,國家物聯網首席博士劉海濤曾說,在最新的物聯網領域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相信在93閱兵之后,中國將會持續保持高速發展勢頭,實現民族騰飛。
當看到受閱中國軍隊以無比精確的整齊度行進時,所有中國人無不為之動容。就像是程序設定好的一樣,所有的戰士們和戰車、飛機都行進的分毫不差,整齊劃一。這里面除了戰士們刻苦訓練之外,軍事物聯網的使用也起到了一定的功勞。
從2005年到現在的這十年來,軍事力量和科技的升級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物聯網的發展必將為我國整體實力帶來巨大的變化,軍區裝備部領導介紹,把軍事物聯網融入裝備維修保障體系,帶來的直接變化就是裝備“有知覺、會說話、能思考、聽命令”,使裝備狀態與保障需求自動、實時、快速響應,實現了裝備保障資源精確配送、裝備保障技術遠程支援。
除了整齊劃一的隊伍,英姿颯爽的中國軍人,這次閱兵中軍事物聯網系統更令人嘆為觀止。
- 51電子網公益庫存:
- MC908QC8CDXE
- MC908QC16CDRE
- MC9S08SH32CTL/R
- MC908QY4ACPE
- MC9S08AC16CFGE
- SCS8AC60EACFGE
- MC9RS08KA2CDB
- MCIMX257CJM4
- MC34704BEP/R2
- SGTL5000XNLA3/R2
- ACS ACT108W-600E
- BTA204S-800E
首次應用在閱兵訓練場。軍事物聯網系統是一種裝備互聯互通系統,可通過裝備信息采集分析實現實時監控發動機轉速、車輛速度。當戰車隆隆開進,激光測距儀、光電測速儀等20多個傳感器分別安裝在車輛不同的部位,同時運行,用于檢測單車等速、單車標齊、基準路等距和單排面標齊等。
2009年的國慶閱兵,每臺戰車前端畫一條標齊線,訓練中標齊、卡距都是通過人眼觀察,操縱方向盤,努力瞄準“三點一線”。評估車速用的也是秒表,訓練成績好壞完全“跟著感覺走”,靠一次次的訓練提升“經驗值”。
而這次閱兵,駕駛員只需眼睛盯著駕駛艙里的一塊顯示屏,車輛速度、標齊與否、與前車距離多少,一目了然。便捷的同時更加精準,拿車速來說,按規定通過200米的距離是1分36秒,通過光電測速,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
物聯網系統不光用于輔助訓練,其更大作用是監控、預判車輛故障。通過戰車上的傳感器,實時的把車輛油溫、轉速、水溫等狀況信息采集后傳送到指控中心,指控中心通過實時記錄分析這些信息,達到預判分析車輛故障的目的。
以前判斷車輛故障,修理工需要“望聞問切”,費盡渾身解數,才能找準故障,現在根據安裝在底盤上的30多個傳感器,油壓、氣壓、電壓等數值都可以通過傳感器顯示在終端,哪里不對勁都會有提示和預警,“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故障出現前,提前研判、提前排除”。
軍事物聯網的誕生為軍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些年里軍事物聯網技術是如何默默地發展呢?
生于戰火源于生命
軍事物聯網的傳感器系統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美軍使用無人值守的震動傳感器“熱帶樹”jian聽“胡志明小道”上來往的車輛。當人員、車輛等目標在其附近行進時,“熱帶樹”便能探測到目標產生的震動和聲響信息,并立即將數據通過無線電發給指揮中心。指揮管理中心對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后,得到行進人員、車輛的位置、規模和行進方向等信息,然后指揮空中戰機實施轟炸。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實踐,到伊拉克戰爭,隨著軍事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軍事物聯網終于登上現代戰爭舞臺。當時,美軍中央戰區指揮官湯米?菲利克斯命令,任何進入其所轄戰區的物資必須貼有rfid標簽(射頻識別電子標簽),其目的就是要得到一張動態物流全景圖。按照這張全景圖,后勤補給可以獲得更快、更精確、更實時的信息,大大縮短了美軍的平均后勤補給時間,極大提高了后勤物資保障的效率。
美國國防部和各軍事部門都對傳感器網絡給予高度重視,把傳感器網絡作為一個重要研究領域,開展了收集戰場信息的“智能微塵”系統、遠程監視戰場環境的“倫巴斯”系統、偵聽武器平臺運動的“沙地直線”、專門偵察電磁信號的“狼群”系統等一系列軍事傳感器網絡系統的研究與應用。
日本、英國、意大利、巴西等國家和軍隊也對無線傳感器網絡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紛紛展開了無線傳感器網絡軍事應用領域的研究工作。繼美軍之后,許多發達國家軍隊已經開始嘗試使用物聯網技術來進行軍用物資的管理,以色列軍方于2005年開始采用rfid技術來管理軍隊后勤供應,嘗試采用rfid技術來儲存、管理軍事物資,追蹤管理資產運轉過程,實現了對軍用物資的全程透明跟蹤管理。
未來戰場因物聯網而改變
物聯網讓物體能“看見”,可“交流”,會“思考”,聽“指揮”,使得沉默的物體也好像擁有了智慧。戰場上的情況發生即發現,指戰員的應變過程想到即做到,真正實現了讓戰場隨“心”而動。具體來講,軍事物聯網在現代戰場的應用是廣泛的,既可用于戰場感知,又能用于智能控制,還可用于精確保障等。
戰場戰術感知系統,通常采用無人飛機或火炮拋擲方式,向敵方重點目標地域布撒聲、光、電磁、震動、加速度等微型綜合傳感器,近距離偵察感知目標地區作戰地形、敵軍部署、裝備特性及部隊活動行蹤、動向等;可與衛星、飛機、艦艇上的各類傳感器有機融合,形成全方位、全頻譜、全時域的全維偵察監視預警體系,從而提供準確的目標定位與效果評估。
“裝備卡”識別系統,則在各類軍用車輛、車載武器平臺及飛機、艦船等加裝單項或綜合傳感器,實現對軍用車輛和武器平臺等定位、分布與聚集地、運動狀態、使用壽命周期等實現狀態感知;對武器裝備完好率、保養情況等實現狀態感知;對聯合作戰信息系統,實現宏觀監控與管理。
讀寫電子信息標簽系統,通常在各類軍用物資上附加統一的相關信息電子標簽,通過讀寫器自動識別和定位分類,可以實施快速收發作業,并實現從生產線、倉庫到散兵線的全程動態監控;在物流系統中利用射頻識別與衛星定位技術,可以完成重要物資的定位、尋找、管理和高效作業。
單兵電子生命監測系統,通常采用先進的rfid、無線通信等技術,有效實現生命體征動態監測和衛勤伴隨保障,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好應急救援準備,精確調度衛勤力量與資源,全面提升衛勤保障能力。
無人執行器,包括無人偵察機、無人駕駛的車輛、小型無人潛艇/船艇和軍用機器人等,具備獨立隨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其巨大的軍事潛能和超強的作戰功效,使其成為未來戰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軍事力量,受到了軍事強國的高度重視。
周總理在1949年開國閱兵時,由于飛機數量稀少,他說:“飛機不夠那就飛兩遍。”如今,各式飛機從天安門前飛過,再也不用飛兩遍了。國家科技發展步伐跨越的不僅僅是70年的距離。http://xczykj.51dzw.com/
中國的科技發展已經勢不可擋,國家物聯網首席博士劉海濤曾說,在最新的物聯網領域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相信在93閱兵之后,中國將會持續保持高速發展勢頭,實現民族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