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裝置市場預測:將未來物聯網的各式應用串聯
發布時間:2016/9/2 10:38:01 訪問次數:1144
穿戴式裝置將會是未來物聯網一大應用領域,預計2018年將成長至一億四千五百萬臺。
物聯網概念源自于比爾·蓋茲(williamhenrybillgatesiii)在1995年“未來之路”一書中所論述的物與物互聯概念。透過偵測環境數據,并藉由行動網路傳輸與資料處理,物聯網可即時控制各種居家設備,提供迅速的照護服務,但受限于當時的網路傳輸技術,物聯網一詞,僅代表著一個巨大智能系統的藍圖。
- 51電子網公益庫存:
- TC58DVM72F1FT
- TC58DVM82A1FT00
- TC58DVM82A1TG00
- TC58DVM82A1TGOO
- TC58DVM82A1XBJ
- TC58DVM82A1XBJ1
- TC58DVM82A1XGA1
- TC58DVM82A1XGJ1
- TC58DVM82F1TG10
- TC58DVM82F1TGI0
- TC58DVM82F1TGIO
- TC58DVM82F1TGIOBBH
物聯網應用多樣感測器成長潛力佳
隨著全球化的網路基礎發展,現今第四代行動通訊(4g)與云端運算環境提供了高速的資料傳輸處理的能力,才使得物聯網模糊的面孔逐漸清晰。藉由感測器所搜集到的訊號以有線或無線方式進行資訊整合與資料匯出,隨即進入軟體處理層面進行資料分析與應用。可應用的層面亦漸漸擴展到個人居家環境之外,包含穿戴式設備、電子醫療、智慧城市環境監控系統、安全急救應變系統、工業控制、視聽娛樂、影像串流等,可說是無遠弗屆。
根據美國網路設備商公司思科(cisco)、國際研究機構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與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nternationaldatacorporation,idc)針對全球物聯網設備裝置需求進行統計,至2020年其設備需求總產值將達750億美元,且復合年成長率將達8%以上。圖1為iot物聯網應用,包含ipcam、智慧家電/溫控、電子鎖與智慧遙控器等。
物聯網產業鏈包含元件制造、設備與系統整合、網路營運、終端設備與應用服務等環節,以元件制作為例涵蓋rfid、通訊晶片、感測器、gps等技術。目前全球感測器市場約占半導體市場的5%,隨著iot、智慧型手機、車用電子、醫療電子、智慧城市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于感測器產品在無線化(wireless)、低功耗(lowpower)、微型化(miniaturized)、標準化、低成本、復合型、穩定性、可靠性等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感測器市場成長潛力更可望高于整體半導體市場。
臺灣在ic設計、晶圓代工及封裝測產業專業分工各司其職,擁有全球頂尖的設計與制程團隊憑藉在3c產品的應用領域實力,將可望針對感測器元件進行完整開發,藉由上/中/下游整合,藉此可培育出臺灣具代表性的物聯網感測器供應鏈。
穿戴式裝置功能多電池設計成未來挑戰
以龐大的物聯網系統為基礎,穿戴式裝置將會是未來物聯網一大應用領域,資策會mic(2014)曾指出,推估2014年穿戴式裝置市場規模約達三千四百九十萬臺,約占智慧手機的2.9%,預計2018年將成長至一億四千五百萬臺,約占智慧手機的7.7%。
近年來各家國內外大廠如蘋果(apple)、google、索尼(sony)、三星(samsung)、asus、htc等,紛紛推出穿戴式裝置產品包含智慧眼鏡、智慧耳機、智慧手表、智慧手環、智慧戒指、智慧衣褲到智慧鞋等,意圖搶先布局這一龐大的消費市場。穿戴式裝置目前主要幾種功能包含:
1、健康管理:裝置內建多種感測器,包含加速度、心跳、溫度、陀螺儀等,監測配戴者狀態數據,分析感測數據得知配戴者即時狀態,如跑步、走路、跳躍、站立、睡眠與呼吸心跳狀態等,搭配無線傳輸模組如藍牙或wi-fi,可即時與智慧手機連結,可供配戴者長期統計與記錄健康狀態。
2、遠端控制:透過無線傳輸與裝置連結,如使用者電腦、家電或智慧手機等,使用者透過穿戴式裝置下達命令,可于遠距離外遙控家電裝置。
3、休閑娛樂:讓使用者不必攜帶沉重的配備,可以直接于穿戴式裝置上播放音樂與影片,甚至游戲應用等娛樂應用。
4、資料傳輸:不僅是郵件的收發、瀏覽網路,穿戴式裝置還能提供即時播放與錄制等影像語音串流服務,如google眼鏡,使用者可以使用語音輸入命令,啟動搭載的微型鏡頭即時錄制眼前的影像,并上傳至云端資料庫。
5、即時定位:搭配全球定位系統(gps),可隨時回饋配戴者位置,應用于老人與幼兒照護與健康監控,甚至配合醫療系統。當穿戴裝置偵測到突發疾病或狀況,如心臟病、癲癇、中風或車禍等,可直接連結醫療網絡與通知家屬,并即時派發救護車至病人位置,把握黃金搶救時機。
以apple旗下產品為例,手機、平板、電視、手表與電腦裝置已藉由云端管理方式進行資訊互通。手機的來電已能自由于電腦或手表上接聽,電腦處理至一半的文件可同步至它臺行動裝置承續,而遺失的物品可藉由另一裝置來覓回。
然而,物聯網的目標不僅應用于典型電子產品,其真正的期待為將現實世界的各種物件全都數位化。未來,我們身邊的物質將嵌入電子標簽,結合無線網路與各式感測器,透過中心伺服器來對它們進行管理、遙控、搜尋與獲取統計資訊。
目前穿戴式裝置主要瓶頸還是電池續電力和產品的重量與體積,因穿戴式裝置本身的重量與體積會直接影響配戴者的使用體驗,如果配戴的裝置過重,不僅會造成使用者感到不適,其持續使用的時間與意愿馬上會大幅下降。但是在縮減體積與重量的同時,也同時局限了電池的容量,并且隨著資料傳輸的需求與搭載的感測器數量增加,所需的耗電量也逐漸加大,因此,降低耗電量與電池管理技術將會是穿戴式裝置硬體產業的一大重點。
穿戴裝置扮要角物聯生活更便捷
雖然目前穿戴式裝置帶給使用者各種新體驗與功能應用,但對于現在使用者的角度來講,大多的穿戴式裝置只是提供電腦或智慧手機的功能擴充,并非獨立的主流商品,可見其技術的研發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隨著未來穿戴式裝置操作技術越加先進,將逐漸為人們接受并融入生活,控制方法也將從觸控面板、語音辨識、智能手勢甚至發展到虛實投影、眼球追蹤與腦波控制等,讓笨重的遙控器消失于生活之中。http://huixinkang01.51dzw.com/
此外,隨著臺灣人口老化問題日趨明顯,老人與幼兒的照護問題將會是政府機關須完善規劃的重要區塊,而穿戴式裝置可提供此需求最重要的健康監控與即時定位應用;提供如血壓、血糖、體溫、身體姿態與定位座標等數據,可防止幼兒與失智老人的走失與監控身體健康資訊,不僅可以緩解照護人手短缺的問題,也將提供穿戴式裝置一個龐大的商機來源。
想像一下,屋中的所有家電,只需要一個手勢、一個眼神,甚至一個念頭,都能根據自己的需求而作動,甚至主動計算出最適合使用者的環境參數而調節成最舒適的狀態。透過穿戴式裝置,未來使用者與家電將會逐漸被物聯網所串聯,居家環境將會更加舒適且精彩。
穿戴式裝置將會是未來物聯網一大應用領域,預計2018年將成長至一億四千五百萬臺。
物聯網概念源自于比爾·蓋茲(williamhenrybillgatesiii)在1995年“未來之路”一書中所論述的物與物互聯概念。透過偵測環境數據,并藉由行動網路傳輸與資料處理,物聯網可即時控制各種居家設備,提供迅速的照護服務,但受限于當時的網路傳輸技術,物聯網一詞,僅代表著一個巨大智能系統的藍圖。
- 51電子網公益庫存:
- TC58DVM72F1FT
- TC58DVM82A1FT00
- TC58DVM82A1TG00
- TC58DVM82A1TGOO
- TC58DVM82A1XBJ
- TC58DVM82A1XBJ1
- TC58DVM82A1XGA1
- TC58DVM82A1XGJ1
- TC58DVM82F1TG10
- TC58DVM82F1TGI0
- TC58DVM82F1TGIO
- TC58DVM82F1TGIOBBH
物聯網應用多樣感測器成長潛力佳
隨著全球化的網路基礎發展,現今第四代行動通訊(4g)與云端運算環境提供了高速的資料傳輸處理的能力,才使得物聯網模糊的面孔逐漸清晰。藉由感測器所搜集到的訊號以有線或無線方式進行資訊整合與資料匯出,隨即進入軟體處理層面進行資料分析與應用。可應用的層面亦漸漸擴展到個人居家環境之外,包含穿戴式設備、電子醫療、智慧城市環境監控系統、安全急救應變系統、工業控制、視聽娛樂、影像串流等,可說是無遠弗屆。
根據美國網路設備商公司思科(cisco)、國際研究機構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與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nternationaldatacorporation,idc)針對全球物聯網設備裝置需求進行統計,至2020年其設備需求總產值將達750億美元,且復合年成長率將達8%以上。圖1為iot物聯網應用,包含ipcam、智慧家電/溫控、電子鎖與智慧遙控器等。
物聯網產業鏈包含元件制造、設備與系統整合、網路營運、終端設備與應用服務等環節,以元件制作為例涵蓋rfid、通訊晶片、感測器、gps等技術。目前全球感測器市場約占半導體市場的5%,隨著iot、智慧型手機、車用電子、醫療電子、智慧城市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于感測器產品在無線化(wireless)、低功耗(lowpower)、微型化(miniaturized)、標準化、低成本、復合型、穩定性、可靠性等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感測器市場成長潛力更可望高于整體半導體市場。
臺灣在ic設計、晶圓代工及封裝測產業專業分工各司其職,擁有全球頂尖的設計與制程團隊憑藉在3c產品的應用領域實力,將可望針對感測器元件進行完整開發,藉由上/中/下游整合,藉此可培育出臺灣具代表性的物聯網感測器供應鏈。
穿戴式裝置功能多電池設計成未來挑戰
以龐大的物聯網系統為基礎,穿戴式裝置將會是未來物聯網一大應用領域,資策會mic(2014)曾指出,推估2014年穿戴式裝置市場規模約達三千四百九十萬臺,約占智慧手機的2.9%,預計2018年將成長至一億四千五百萬臺,約占智慧手機的7.7%。
近年來各家國內外大廠如蘋果(apple)、google、索尼(sony)、三星(samsung)、asus、htc等,紛紛推出穿戴式裝置產品包含智慧眼鏡、智慧耳機、智慧手表、智慧手環、智慧戒指、智慧衣褲到智慧鞋等,意圖搶先布局這一龐大的消費市場。穿戴式裝置目前主要幾種功能包含:
1、健康管理:裝置內建多種感測器,包含加速度、心跳、溫度、陀螺儀等,監測配戴者狀態數據,分析感測數據得知配戴者即時狀態,如跑步、走路、跳躍、站立、睡眠與呼吸心跳狀態等,搭配無線傳輸模組如藍牙或wi-fi,可即時與智慧手機連結,可供配戴者長期統計與記錄健康狀態。
2、遠端控制:透過無線傳輸與裝置連結,如使用者電腦、家電或智慧手機等,使用者透過穿戴式裝置下達命令,可于遠距離外遙控家電裝置。
3、休閑娛樂:讓使用者不必攜帶沉重的配備,可以直接于穿戴式裝置上播放音樂與影片,甚至游戲應用等娛樂應用。
4、資料傳輸:不僅是郵件的收發、瀏覽網路,穿戴式裝置還能提供即時播放與錄制等影像語音串流服務,如google眼鏡,使用者可以使用語音輸入命令,啟動搭載的微型鏡頭即時錄制眼前的影像,并上傳至云端資料庫。
5、即時定位:搭配全球定位系統(gps),可隨時回饋配戴者位置,應用于老人與幼兒照護與健康監控,甚至配合醫療系統。當穿戴裝置偵測到突發疾病或狀況,如心臟病、癲癇、中風或車禍等,可直接連結醫療網絡與通知家屬,并即時派發救護車至病人位置,把握黃金搶救時機。
以apple旗下產品為例,手機、平板、電視、手表與電腦裝置已藉由云端管理方式進行資訊互通。手機的來電已能自由于電腦或手表上接聽,電腦處理至一半的文件可同步至它臺行動裝置承續,而遺失的物品可藉由另一裝置來覓回。
然而,物聯網的目標不僅應用于典型電子產品,其真正的期待為將現實世界的各種物件全都數位化。未來,我們身邊的物質將嵌入電子標簽,結合無線網路與各式感測器,透過中心伺服器來對它們進行管理、遙控、搜尋與獲取統計資訊。
目前穿戴式裝置主要瓶頸還是電池續電力和產品的重量與體積,因穿戴式裝置本身的重量與體積會直接影響配戴者的使用體驗,如果配戴的裝置過重,不僅會造成使用者感到不適,其持續使用的時間與意愿馬上會大幅下降。但是在縮減體積與重量的同時,也同時局限了電池的容量,并且隨著資料傳輸的需求與搭載的感測器數量增加,所需的耗電量也逐漸加大,因此,降低耗電量與電池管理技術將會是穿戴式裝置硬體產業的一大重點。
穿戴裝置扮要角物聯生活更便捷
雖然目前穿戴式裝置帶給使用者各種新體驗與功能應用,但對于現在使用者的角度來講,大多的穿戴式裝置只是提供電腦或智慧手機的功能擴充,并非獨立的主流商品,可見其技術的研發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隨著未來穿戴式裝置操作技術越加先進,將逐漸為人們接受并融入生活,控制方法也將從觸控面板、語音辨識、智能手勢甚至發展到虛實投影、眼球追蹤與腦波控制等,讓笨重的遙控器消失于生活之中。http://huixinkang01.51dzw.com/
此外,隨著臺灣人口老化問題日趨明顯,老人與幼兒的照護問題將會是政府機關須完善規劃的重要區塊,而穿戴式裝置可提供此需求最重要的健康監控與即時定位應用;提供如血壓、血糖、體溫、身體姿態與定位座標等數據,可防止幼兒與失智老人的走失與監控身體健康資訊,不僅可以緩解照護人手短缺的問題,也將提供穿戴式裝置一個龐大的商機來源。
想像一下,屋中的所有家電,只需要一個手勢、一個眼神,甚至一個念頭,都能根據自己的需求而作動,甚至主動計算出最適合使用者的環境參數而調節成最舒適的狀態。透過穿戴式裝置,未來使用者與家電將會逐漸被物聯網所串聯,居家環境將會更加舒適且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