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
發布時間:2018/12/4 10:16:08 訪問次數:18919
- 51電子網公益庫存:
- B00019HA
- B1457R
- B160-13
- B23201
- B4119
- B5011A1KPF-P11
- B5014RA1KFB
- B5014RA1KFB-P11
- B50680EB2KFBG
- B5081A1KFBG-P11
- 10101788-002CLF
- 1032 ES108928AC
- 1053R5
- 1141MPA
- 12000080
- 12062C223KAT2A
- 12209896BA
- 12CWQ03FNPBF
- 151173(DICV200KM)
- 16PT8515-4LF
一堆粒子相互干涉?這也許是不少人潛意識中的想法。人們對波粒二象性的一種普遍的誤解是單個粒子表現出粒子性,而大量粒子表現出波動性。為什么會這么想呢?因為在經典波動學中,波的干涉必須是兩列波齊頭并進,相互影響,波峰和波峰疊加形成亮條紋,波峰和波谷疊加形成暗條紋,例如圖8-1所示的水波干涉。如此看來,有人就會說了,干涉是兩列波相互影響的結果,所以粒子間的干涉也需要粒子間相互影響,如果只有一個粒子,那是沒法干涉的。
等一等,千萬不要想當然,科學不是靠想象,而要靠實驗。現在我們還來做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不過這一次,把電子槍的發射強度調到最低,一次只發射一個電子,看看這個電子會落在什么位置。
有人會說,一個電子,兩條狹縫?嗯,那肯定是落在其中一條狹縫后面的衍射位置了,因為日常經驗告訴我們,電子要么穿過其中一條狹縫,要么穿過另一條狹縫,一條狹縫只能造成單縫衍射結果,難道還會落在雙縫干涉位置不成?沒錯!它確實會落在雙縫干涉位置!日常經驗是錯的,因為日常生活中我們從來體會不到波動性,我們看到的粒子是經典力學中的粒子。而到了量子世界中,當波動性不可忽略時,粒子的運動在我們眼里就變得撲朔迷離了。http://yushuokj.51dzw.com
我們可以讓電子一個一個發射出去,等前一個電子落在屏幕上再發射下一個電子。你會看到,每一個電子的落點似乎都是隨機的,似乎是雜亂無章的,但是不久你就會看出規律,因為屏幕上居然慢慢地出現了干涉條紋,最后,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出來。干涉條紋竟然是由一個一個獨立發射出去的電子的落點組成的!也就是說,單個電子也能發生干涉,只要前面有兩條縫。
顯示了這個實驗的具體細節。電子是自己與自己干涉嗎?也許吧,誰能說清楚呢?不論是一堆一堆發射,還是一個一個發射,干涉條紋都是一樣的!光子以及其他粒子的實驗現象與電子是一樣的,它們的干涉條紋也都是由一個一個獨立粒子的落點組成的。比如第6 章中pch2 酞菁染料分子干涉圖像。
上述實驗表明,單個粒子也能表現出波動性,波粒二象性是一種整體性質!
概率波與概率幅
也許在我們潛意識中,會為電子在這個實驗中的運動想象出一條運動軌跡,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宏觀粒子的運動軌跡一樣(比如說子彈出膛或足球射門),但我敢說你的想象絕對是錯誤的,經典的軌跡與此處的運動具有天壤之別!
我們可以看看經典的粒子在雙縫實驗中會有什么表現。假設用一把手槍進行射擊,前面鋼板上有兩道縫,鋼板后有一塊木板,而且當前一顆子彈打到木板上后才發射下一顆子彈。
你可以先打開縫1 關閉縫2 射擊10min,板1 上會出現一片彈痕;然后你打開縫2 關閉縫1 射擊10min,板1 上又會出現一片彈痕。然后你換一塊新木板,把兩條縫都打開射擊10min,板2 上會出現彈痕。你把兩塊木板上的彈痕比較一下,想象一下,會有什么發現?你會發現,彈痕分布大致是一樣的。或者用數學的語言來說,雙縫全開時子彈落點的概率密度p 等于單開縫1 時的概率密度p1 與單開縫2 時的概率密度p2 之和,即p=p1+p2。可是對于電子的雙縫實驗就不同了。用電子槍發射電子,等前一個電子落在屏幕上再發射下一個電子。
假如先打開縫1 關閉縫2 發射10min,則屏幕上會出現一片落點;然后打開縫2 關閉縫1 發射10min,屏幕上又會出現一片落點。然后你換一塊新屏幕,把兩條縫都打開發射10min,屏幕上會出現落點。http://yushuollp.51dzw.com
這時你把兩塊屏幕上的電子落點比較一下,你會發現,兩塊屏幕上的落點分布是完全不同的。雙縫全開時電子落點的概率密度p 并不等于單開縫1 時的概率密度p1與單開縫2 時的概率密度p2 之和。在我們對經典波的研究中,已經獲得了關于干涉的數學公式。比如兩列水波干涉時,兩列初始波的振幅發生疊加形成的新的振幅為
ψ=ψ1+ψ2
式中,ψ1 與ψ2 是兩列初始波的振幅,ψ 是干涉波的振幅。波的強度正比于振幅的模的平方,則有式中,i1 與i2 是兩列初始波的強度,θ 是ψ1 與ψ2 的相位差,i 是干涉波的強度。
當i1=i2時,根據相位差θ的不同,波強最強處imax=4i(1 比如θ=0°時),波強最弱處imin=0(比如θ=180°時)。也就是說,波強最強處變為原來的4 倍,波強最弱處為0。
我們對光的波粒二象性比較容易理解,因為我們已經接受了光是電磁波的概念。可以證明,對于通過雙縫的兩列光波,每列光波都可以用振幅和相位來表示。而且干涉的光強公式和上式一樣。兩個波峰疊加的地方,振幅變為原來的2 倍,光強(即光子密度)變為原來的4 倍;波峰和波谷相遇則會相互抵消,光強為零。
電子的波粒二象性與光類似。電子雙縫干涉圖樣中的強度對應于電子密度(屏幕上某一區域每秒每平方米落的電子數)。每個電子經過雙縫到達屏幕形成一個點,最終大量點組成干涉圖樣。將電子雙縫干涉圖樣中的強度和單縫衍射圖樣中的強度進行比較,會發現雙縫的強度是單縫的4 倍,這說明確實存在“電子波”。圖片來自網絡關鍵是,電子的干涉圖樣是電子在屏幕上的落點構成的圖樣,可以稱之為“概率波”。于是“電子波”的振幅就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概率振幅”,簡稱“概率幅”。更令人驚訝的是,薛定諤方程里的波函數就是“概率幅”。費曼曾說過:“概率幅幾近不可思議,迄今尚無人識破其內涵。”
雙縫全開時電子波的概率振幅ψ 等于單開縫1 時的概率振幅ψ1 與單開縫2 時的概率振幅ψ2 之和,即
ψ=ψ1+ψ2
電子落點的概率密度正比于波函數的模的平方,則式中,θ 是ψ1 與ψ2 的相位差。
這里的數學處理竟然和水波的情形是一樣的!
對于光來說,光的干涉條紋強度由電磁波和概率波理論計算都是一樣的,你既可以把它看作電磁波,又可以看作是一種概率波。光在經典物理學中是電磁波,而在量子物理中又是概率波,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二者是否具有統一性呢?
總而言之,光子、電子、中子、原子、分子、大分子、超大分子……它們不論是一堆一堆發射,還是一個一個發射,只要通過合適寬度的雙縫打到屏幕上,概率分布就呈現和波一樣的干涉現象,雖然它們看起來是以粒子的方式打上去的。圖片來自網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們的行為“有時像粒子,有時像波,但卻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 。你可能會覺得這真是不可思議,但它就是這么不可思議!事實就是如此。
觀察電子的軌跡
在慢速發射電子的雙縫實驗中,要注意,后一個電子是在前一個電子打在屏幕上以后才發射的,也就是說,在發射槍和屏幕之間每次只有一個電子在運動。但不可思議的是,這個電子似乎可以“看見”前面有幾條縫,從而決定自己是落在單縫衍射位置還是雙縫干涉位置!只要兩條縫都打開,它就落在雙縫干涉位置,如果閉合一條縫,它就落在單縫衍射位置。
這個電子是怎么知道前邊有幾條縫的呢?兩條縫都打開時,它到底是通過哪條縫隙到達屏幕的呢?
好吧,我們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找到電子到底是從哪條縫隙穿過去的。如果發現了它的運動軌跡,也許就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物理學家們想到了一個辦法,緊貼雙縫后面放一個光源,因為電子會散射光,于是當電子從某一條縫飛出來時,它散射的光子會被光子探測器捕捉到,從而可以斷定電子從哪條縫通過。假如電子從縫1 穿過,我們會探測到縫1 附近有閃光;假如電子從縫2 穿過,則會探測到縫2 附近有閃光;假如電子分為兩半同時從兩個縫穿過,則兩個縫都會探測到閃光。這個實驗看起來相當完美,可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
實驗結果是,我們能看到電子不是從縫1 穿過,就是從縫2 穿過,從來沒有看到過分成兩半的電子。這就是說,電子始終是以一個完整的粒子形式在運動。
你會說,這不就解決了嗎?有什么吃驚的呢?別高興得太早,雖然我們能判斷電子的路徑,但是屏幕上的干涉條紋卻不見了!屏幕上的圖案變成了兩個單縫圖案的簡單疊加而不是干涉圖案,就像用子彈做實驗一樣!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電子從縫1 穿過,它就會落到縫1 后面的位置,如果看到電子從縫2 穿過,它就會落到縫2 后面的位置,干涉條紋不見了。這時候,電子跟子彈的表現是一樣的。
是不是光子和電子的碰撞對電子的運動造成了干擾呢?肯定是有干擾,但為什么這個干擾會完全破壞干涉圖案而不是造成部分影響呢?圖片來自網絡物理學家們進一步改進實驗,把光源的光強逐漸調小,也就是光子發射的密度逐漸減小。這時有的電子會被光子碰撞而被觀測到,有的電子則從光源前溜了過去,沒被觀測到。結果是:被觀測到的電子落在單縫后面的位置,而沒被觀測到的電子則仍然落在雙縫干涉位置!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觀察到了電子的路徑,電子就變成了子彈;而如果我們不觀察它的話,它就還是電子。電子好像在跟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
跟人類捉迷藏的電子
有人還不甘心,懷疑是我們用的光的頻率太高,能量太大的緣故,于是就想出用低頻率光來照射。因為光子能量e=hν,動量p=h/λ=hν/c,如果光的頻率足夠低,光子的能量和動量就會很小,那么碰撞電子時是不是就不會對電子的運動造成大的干擾呢?http://yushuolyf.51dzw.com
來看看實驗結果吧。隨著光的頻率的降低,令人驚異的事情發生了,屏幕上又開始出現模糊的干涉圖像,可是這時由于光子頻率較低,它和電子碰撞時只能出現一團模糊的閃光,我們已經判斷不清電子是從哪條縫穿過的了。當光子頻率極低時,屏幕上出現了清晰的干涉圖像,但此時被散射的光子則完全模糊,我們完全無法判斷電子是從哪條縫穿過的了。也就是說,如果電子受的擾動小了,光子受的擾動就會變大,它倆總是此消彼長,不可能同時精確測量。
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太不可思議了!電子就像在跟我們捉迷藏,一旦我們發現了它的路徑,它就不再顯示干涉現象。或者說,電子是不會讓你看到它是如何運動的,一旦你看到了,它原來的運動方式就變了,只能讓人徒喚奈何!
現在我們對波粒二象性的普遍性已經有所了解,如果還想深入了解波粒二象性的特點,那么研究楊氏雙縫干涉實驗是再好不過了。楊氏雙縫干涉實驗是一個最重要的實驗,也是一個最不可思議的實驗,它最能揭示波粒二象性的本質。量子力學大師費曼曾說過:“量子力學的一切都可以從這個簡單實驗的思考中得到。”你可能會說,也不過如此,不就是一堆粒子通過狹縫時互相干涉從而產生明暗相間的條紋嗎?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文章原創 原點閱讀
- 51電子網公益庫存:
- B00019HA
- B1457R
- B160-13
- B23201
- B4119
- B5011A1KPF-P11
- B5014RA1KFB
- B5014RA1KFB-P11
- B50680EB2KFBG
- B5081A1KFBG-P11
- 10101788-002CLF
- 1032 ES108928AC
- 1053R5
- 1141MPA
- 12000080
- 12062C223KAT2A
- 12209896BA
- 12CWQ03FNPBF
- 151173(DICV200KM)
- 16PT8515-4LF
一堆粒子相互干涉?這也許是不少人潛意識中的想法。人們對波粒二象性的一種普遍的誤解是單個粒子表現出粒子性,而大量粒子表現出波動性。為什么會這么想呢?因為在經典波動學中,波的干涉必須是兩列波齊頭并進,相互影響,波峰和波峰疊加形成亮條紋,波峰和波谷疊加形成暗條紋,例如圖8-1所示的水波干涉。如此看來,有人就會說了,干涉是兩列波相互影響的結果,所以粒子間的干涉也需要粒子間相互影響,如果只有一個粒子,那是沒法干涉的。
等一等,千萬不要想當然,科學不是靠想象,而要靠實驗。現在我們還來做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不過這一次,把電子槍的發射強度調到最低,一次只發射一個電子,看看這個電子會落在什么位置。
有人會說,一個電子,兩條狹縫?嗯,那肯定是落在其中一條狹縫后面的衍射位置了,因為日常經驗告訴我們,電子要么穿過其中一條狹縫,要么穿過另一條狹縫,一條狹縫只能造成單縫衍射結果,難道還會落在雙縫干涉位置不成?沒錯!它確實會落在雙縫干涉位置!日常經驗是錯的,因為日常生活中我們從來體會不到波動性,我們看到的粒子是經典力學中的粒子。而到了量子世界中,當波動性不可忽略時,粒子的運動在我們眼里就變得撲朔迷離了。http://yushuokj.51dzw.com
我們可以讓電子一個一個發射出去,等前一個電子落在屏幕上再發射下一個電子。你會看到,每一個電子的落點似乎都是隨機的,似乎是雜亂無章的,但是不久你就會看出規律,因為屏幕上居然慢慢地出現了干涉條紋,最后,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出來。干涉條紋竟然是由一個一個獨立發射出去的電子的落點組成的!也就是說,單個電子也能發生干涉,只要前面有兩條縫。
顯示了這個實驗的具體細節。電子是自己與自己干涉嗎?也許吧,誰能說清楚呢?不論是一堆一堆發射,還是一個一個發射,干涉條紋都是一樣的!光子以及其他粒子的實驗現象與電子是一樣的,它們的干涉條紋也都是由一個一個獨立粒子的落點組成的。比如第6 章中pch2 酞菁染料分子干涉圖像。
上述實驗表明,單個粒子也能表現出波動性,波粒二象性是一種整體性質!
概率波與概率幅
也許在我們潛意識中,會為電子在這個實驗中的運動想象出一條運動軌跡,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宏觀粒子的運動軌跡一樣(比如說子彈出膛或足球射門),但我敢說你的想象絕對是錯誤的,經典的軌跡與此處的運動具有天壤之別!
我們可以看看經典的粒子在雙縫實驗中會有什么表現。假設用一把手槍進行射擊,前面鋼板上有兩道縫,鋼板后有一塊木板,而且當前一顆子彈打到木板上后才發射下一顆子彈。
你可以先打開縫1 關閉縫2 射擊10min,板1 上會出現一片彈痕;然后你打開縫2 關閉縫1 射擊10min,板1 上又會出現一片彈痕。然后你換一塊新木板,把兩條縫都打開射擊10min,板2 上會出現彈痕。你把兩塊木板上的彈痕比較一下,想象一下,會有什么發現?你會發現,彈痕分布大致是一樣的。或者用數學的語言來說,雙縫全開時子彈落點的概率密度p 等于單開縫1 時的概率密度p1 與單開縫2 時的概率密度p2 之和,即p=p1+p2。可是對于電子的雙縫實驗就不同了。用電子槍發射電子,等前一個電子落在屏幕上再發射下一個電子。
假如先打開縫1 關閉縫2 發射10min,則屏幕上會出現一片落點;然后打開縫2 關閉縫1 發射10min,屏幕上又會出現一片落點。然后你換一塊新屏幕,把兩條縫都打開發射10min,屏幕上會出現落點。http://yushuollp.51dzw.com
這時你把兩塊屏幕上的電子落點比較一下,你會發現,兩塊屏幕上的落點分布是完全不同的。雙縫全開時電子落點的概率密度p 并不等于單開縫1 時的概率密度p1與單開縫2 時的概率密度p2 之和。在我們對經典波的研究中,已經獲得了關于干涉的數學公式。比如兩列水波干涉時,兩列初始波的振幅發生疊加形成的新的振幅為
ψ=ψ1+ψ2
式中,ψ1 與ψ2 是兩列初始波的振幅,ψ 是干涉波的振幅。波的強度正比于振幅的模的平方,則有式中,i1 與i2 是兩列初始波的強度,θ 是ψ1 與ψ2 的相位差,i 是干涉波的強度。
當i1=i2時,根據相位差θ的不同,波強最強處imax=4i(1 比如θ=0°時),波強最弱處imin=0(比如θ=180°時)。也就是說,波強最強處變為原來的4 倍,波強最弱處為0。
我們對光的波粒二象性比較容易理解,因為我們已經接受了光是電磁波的概念。可以證明,對于通過雙縫的兩列光波,每列光波都可以用振幅和相位來表示。而且干涉的光強公式和上式一樣。兩個波峰疊加的地方,振幅變為原來的2 倍,光強(即光子密度)變為原來的4 倍;波峰和波谷相遇則會相互抵消,光強為零。
電子的波粒二象性與光類似。電子雙縫干涉圖樣中的強度對應于電子密度(屏幕上某一區域每秒每平方米落的電子數)。每個電子經過雙縫到達屏幕形成一個點,最終大量點組成干涉圖樣。將電子雙縫干涉圖樣中的強度和單縫衍射圖樣中的強度進行比較,會發現雙縫的強度是單縫的4 倍,這說明確實存在“電子波”。圖片來自網絡關鍵是,電子的干涉圖樣是電子在屏幕上的落點構成的圖樣,可以稱之為“概率波”。于是“電子波”的振幅就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概率振幅”,簡稱“概率幅”。更令人驚訝的是,薛定諤方程里的波函數就是“概率幅”。費曼曾說過:“概率幅幾近不可思議,迄今尚無人識破其內涵。”
雙縫全開時電子波的概率振幅ψ 等于單開縫1 時的概率振幅ψ1 與單開縫2 時的概率振幅ψ2 之和,即
ψ=ψ1+ψ2
電子落點的概率密度正比于波函數的模的平方,則式中,θ 是ψ1 與ψ2 的相位差。
這里的數學處理竟然和水波的情形是一樣的!
對于光來說,光的干涉條紋強度由電磁波和概率波理論計算都是一樣的,你既可以把它看作電磁波,又可以看作是一種概率波。光在經典物理學中是電磁波,而在量子物理中又是概率波,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二者是否具有統一性呢?
總而言之,光子、電子、中子、原子、分子、大分子、超大分子……它們不論是一堆一堆發射,還是一個一個發射,只要通過合適寬度的雙縫打到屏幕上,概率分布就呈現和波一樣的干涉現象,雖然它們看起來是以粒子的方式打上去的。圖片來自網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們的行為“有時像粒子,有時像波,但卻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 。你可能會覺得這真是不可思議,但它就是這么不可思議!事實就是如此。
觀察電子的軌跡
在慢速發射電子的雙縫實驗中,要注意,后一個電子是在前一個電子打在屏幕上以后才發射的,也就是說,在發射槍和屏幕之間每次只有一個電子在運動。但不可思議的是,這個電子似乎可以“看見”前面有幾條縫,從而決定自己是落在單縫衍射位置還是雙縫干涉位置!只要兩條縫都打開,它就落在雙縫干涉位置,如果閉合一條縫,它就落在單縫衍射位置。
這個電子是怎么知道前邊有幾條縫的呢?兩條縫都打開時,它到底是通過哪條縫隙到達屏幕的呢?
好吧,我們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找到電子到底是從哪條縫隙穿過去的。如果發現了它的運動軌跡,也許就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物理學家們想到了一個辦法,緊貼雙縫后面放一個光源,因為電子會散射光,于是當電子從某一條縫飛出來時,它散射的光子會被光子探測器捕捉到,從而可以斷定電子從哪條縫通過。假如電子從縫1 穿過,我們會探測到縫1 附近有閃光;假如電子從縫2 穿過,則會探測到縫2 附近有閃光;假如電子分為兩半同時從兩個縫穿過,則兩個縫都會探測到閃光。這個實驗看起來相當完美,可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
實驗結果是,我們能看到電子不是從縫1 穿過,就是從縫2 穿過,從來沒有看到過分成兩半的電子。這就是說,電子始終是以一個完整的粒子形式在運動。
你會說,這不就解決了嗎?有什么吃驚的呢?別高興得太早,雖然我們能判斷電子的路徑,但是屏幕上的干涉條紋卻不見了!屏幕上的圖案變成了兩個單縫圖案的簡單疊加而不是干涉圖案,就像用子彈做實驗一樣!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電子從縫1 穿過,它就會落到縫1 后面的位置,如果看到電子從縫2 穿過,它就會落到縫2 后面的位置,干涉條紋不見了。這時候,電子跟子彈的表現是一樣的。
是不是光子和電子的碰撞對電子的運動造成了干擾呢?肯定是有干擾,但為什么這個干擾會完全破壞干涉圖案而不是造成部分影響呢?圖片來自網絡物理學家們進一步改進實驗,把光源的光強逐漸調小,也就是光子發射的密度逐漸減小。這時有的電子會被光子碰撞而被觀測到,有的電子則從光源前溜了過去,沒被觀測到。結果是:被觀測到的電子落在單縫后面的位置,而沒被觀測到的電子則仍然落在雙縫干涉位置!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觀察到了電子的路徑,電子就變成了子彈;而如果我們不觀察它的話,它就還是電子。電子好像在跟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
跟人類捉迷藏的電子
有人還不甘心,懷疑是我們用的光的頻率太高,能量太大的緣故,于是就想出用低頻率光來照射。因為光子能量e=hν,動量p=h/λ=hν/c,如果光的頻率足夠低,光子的能量和動量就會很小,那么碰撞電子時是不是就不會對電子的運動造成大的干擾呢?http://yushuolyf.51dzw.com
來看看實驗結果吧。隨著光的頻率的降低,令人驚異的事情發生了,屏幕上又開始出現模糊的干涉圖像,可是這時由于光子頻率較低,它和電子碰撞時只能出現一團模糊的閃光,我們已經判斷不清電子是從哪條縫穿過的了。當光子頻率極低時,屏幕上出現了清晰的干涉圖像,但此時被散射的光子則完全模糊,我們完全無法判斷電子是從哪條縫穿過的了。也就是說,如果電子受的擾動小了,光子受的擾動就會變大,它倆總是此消彼長,不可能同時精確測量。
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太不可思議了!電子就像在跟我們捉迷藏,一旦我們發現了它的路徑,它就不再顯示干涉現象。或者說,電子是不會讓你看到它是如何運動的,一旦你看到了,它原來的運動方式就變了,只能讓人徒喚奈何!
現在我們對波粒二象性的普遍性已經有所了解,如果還想深入了解波粒二象性的特點,那么研究楊氏雙縫干涉實驗是再好不過了。楊氏雙縫干涉實驗是一個最重要的實驗,也是一個最不可思議的實驗,它最能揭示波粒二象性的本質。量子力學大師費曼曾說過:“量子力學的一切都可以從這個簡單實驗的思考中得到。”你可能會說,也不過如此,不就是一堆粒子通過狹縫時互相干涉從而產生明暗相間的條紋嗎?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文章原創 原點閱讀上一篇:微軟重返巔峰
下一篇:無線通信指向:Wi-Fi 6
熱門點擊
- C++20
- 下一代量子互聯網
- 集成電路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
- MOS管驅動電路詳解
- 2019年十大“驚人預言”
- “世界最具影響力十大華商人物”
- 三星發展7納米至3納米先進制程
- 2019年DevOps八大趨勢
- NFC最全的芯片技術廠商和應用解讀
- 全球top20的芯片企業
推薦電子資訊
- 微軟新專利:皮膚感應邊框
- 該專利名為“基于抓握的裝置適應(Grip-Based&...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