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5022B是一款內置 60V 功率 MOS高效率、高精度的開關降壓型大功率 LED恒流驅動芯片。
OC5022B 采用固定關斷時間的峰值電流控制方式,關斷時間可通過外部電容進行調節,工作頻率可根據用戶要求而改變。
OC5022B 通過調節外置的電流采樣電阻,能控制高亮度 LED 燈的驅動電流,使 LED 燈亮度達到預期恒定亮度。
在 DIM 端加 PWM 信號,可以進行LED 燈調光。DIM 端同時支持線性調光。
OC5022B 內部還集成了 VDD 穩壓管以及過溫保護電路等,減少外圍元件并提高系統可靠性。
OC5022B 采用 ESOP8 封裝。散熱片內置接 SW 腳。
特點:
◆內置 60V MOS
◆寬輸入電壓范圍:3.1V~60V
◆高效率:可高達 93%
◆支持 PWM 調光和線性調光
◆最大工作頻率:1MHz
◆CS 電壓:250mV
◆芯片供電欠壓保護:2.6V
◆關斷時間可調
◆智能過溫保護
◆內置 VDD 穩壓管
應用:
◆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燈
◆強光手電
◆LED 射燈
◆大功率 LED 照明
◆LED 背光
升壓恒流:
OC6701 3.2~100V 大于輸入電壓2V以上即可3A以內
OC6700 3.2~60V 大于輸入電壓2V以上即可 2A以內
OC6702 3.2~100V 大于輸入電壓2V以上即可 1A以內
降壓恒流:
OC5021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5A以內
OC5020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2A以內
OC5022 3.2~60V 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3A以內
OC5028 3.2~100V 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1.5A以內
OC5011 5~40V 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5A以內
OC5010 5~40V 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2A以內
LED DRIVER DC-DC升降壓恒流
OC4001 5~100V 3.2~100V 3A
LED DRIVER DC-DC線性降壓恒流
OC7135 2.5-7V 低于等于輸入電壓即可固定<400mA
OC7131 2.5-7V 低于等于輸入電壓即可 可外擴,實際電流決定于MOS管功耗
OC7130 2.5-30V 低于等于輸入電壓即可 實際電流決定于IC整體耗散功率
LED DRIVER DC-DC降壓恒流專用IC系列:LED遠近光燈專用芯片
OC5200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2A以內
OC5208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1.5A以內
LED DRIVER DC-DC降壓恒流專用IC系列:多功能LED手電筒專用芯片
OC5351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5A以內
OC5331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5A以內
DC-DC降壓恒壓
OC5801 8~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5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3A以內
OC5800 8~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5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2A以內
前陣子,一位同傳翻譯員聲討科大訊飛“AI同傳造假”,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工智能和同傳翻譯由此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今天,我們來談一談“人工智能翻譯是否真的可以取代同傳翻譯員”?
同聲傳譯有多難?
同聲傳譯最早出現在一戰后的巴黎和會上,英法兩國代表借助同聲傳譯人員的幫助,完成了緊張的談判。
如今,該技術依然在國際會議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據統計,95%的國際會議都有專業同聲傳譯人員助力。
同傳翻譯員在臺上能夠將同傳能力運用自如,需要平時大量的艱苦練習,即使是雙語運用自如的專業人員,在實戰之前,也要進行數年的鍛煉。他們不僅需要事先學習、熟悉會議資料,還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同聲傳譯的工作方式也比較特殊,因為壓力巨大,一般多人協同,在一場數小時的過程中,每人輪流翻譯幾十分鐘。
相較之下,普通的口譯工作則要簡單不少。機器翻譯如能代替同聲傳譯無疑具有巨大的價值。
人工智能翻譯的水平如何?
那么,人工智能同傳翻譯的能力究竟怎樣?會不會搶走同傳翻譯員的飯碗呢?
今年上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首次出現了AI同傳。然而,現場配備的系統卻掉了鏈子,鬧出詞匯翻譯不準確、重復等低級錯誤。
客觀來講,人工智能或機器翻譯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上,的確有許多突破。這些突破給人希望,讓人暢想未來,但是,短期內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輔助翻譯等領域。
當然,目前機器翻譯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在衣食住行等常用生活用語上的中英翻譯可以達到大學六級的水平,能夠幫助人們在一些場景處理語言交流的問題,但距離人工同傳以及高水平翻譯所講究的“信、達、雅”,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目前的差距是由現有技術水平的限制決定的,機器翻譯,又稱為自動翻譯,是利用計算機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機器翻譯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技術、信息論、語言學等學科的發展緊密相關。從早期的詞典匹配,到結合語言學專家梳理的知識規則,再到基于語料庫的統計學方法,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和多語言信息的積累,機器翻譯技術開始在一些場景中提供便捷的翻譯服務。
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公司紛紛成立機器翻譯研究組,研發了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機器翻譯系統,從而使機器翻譯真正走向實用,市場上開始出現比較成熟的自動翻譯產品。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的進展,機器翻譯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促進了翻譯質量的提升,使得翻譯更加地道、流暢。
機器翻譯的難點在哪里?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機器翻譯的難點。整個機器翻譯的過程,可以分為語音識別轉換、自然語言分析、譯文轉換和譯文生成等階段。在此,以比較典型的、基于規則的機器同傳翻譯為例(參見下圖),模塊包含了:語音識別(語音轉換為文本)、自然語言處理(語法分析、語義分析)、譯文轉換、譯文生成和語音生成等模塊。其中的技術難點主要是: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譯文轉換等步驟。
第一個技術難點是語音識別。近二十年來,語音識別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開始進入家電、汽車、醫療、家庭服務等各個領域。常見的應用系統有:
語音輸入系統,相對于鍵盤輸入方法,它更符合人的日常習慣,也更自然、更高效;_
語音控制系統,即用語音來控制設備的運行,相對于手動控制來說更加快捷、方便,可以用在諸如工業控制、語音撥號系統、智能家電、聲控智能玩具等許多領域;_
智能對話查詢系統,根據客戶的語音進行操作,為用戶提供自然、友好的數據庫檢索服務,例如家庭服務、旅行社服務系統、訂票系統、銀行服務等。
可以說,語音識別技術與其他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相結合,可以構建出很多復雜的應用。
然而,語音識別的主要難點就是對自然語言的識別和理解。首先必須將連續的講話分解為詞、音素等單位,其次要建立一個理解語義的規則。由于語音信息量大,語音模式不僅對不同的說話人不同,對不同場景的同一說話人也是有差異的。
例如,一個人在隨意說話和認真說話時的語音特征是不同的。另外,說話者在講話時,不同的詞可能聽起來是相似的,這也是常見現象。單個字母或詞、字的語音特性,受上下文的影響,以致改變了重音、音調、音量和發音速度等。最后,環境噪聲和干擾對語音識別也有較大影響,致使識別率低。
第二個技術難點是語義解析,這是智能化的機器翻譯系統的核心部分。目前,機器翻譯系統可劃分為基于規則和基于語料庫兩大類。前者以詞典和語言知識規則庫為基礎;后者由經過劃分并具有標注的語料庫構成知識源,以統計學的算法為主。
機譯系統是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機譯系統都采用以規則庫為基礎的策略,一般分為語法型、語義型、知識型和智能型。不同類型的機譯系統,由不同的成分構成。抽象地說,所有機譯系統的處理過程都包括以下步驟:對源語言的分析或理解,在語言的語法、語義和語用等平面進行轉換,按目標語言結構規則生成目標語言。
當前,Google 的在線翻譯已經為人熟知,其第一代的技術即為基于統計的機器翻譯方法,基本原理是通過收集大量的雙語網頁作為語料庫,然后由計算機自動選取最為常見的詞與詞的對應關系,最后給出翻譯結果。
不過,采用該技術目前仍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經常鬧出各種翻譯笑話。因為,基于統計的方法,需要建立大規模的雙語語料庫,而翻譯模型、語言模型參數的準確性直接依賴于語料的規模及質量,翻譯質量直接取決于模型的質量和語料庫的覆蓋面。
除了上述傳統的方式,2013年以來,隨著深度學習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逐漸興起。就當前而言,廣泛應用于機器翻譯的是長短時記憶循環神經網絡。該模型擅長對自然語言建模,把任意長度的句子轉化為特定維度的浮點數向量,同時“記住”句子中比較重要的單詞,讓“記憶”保存比較長的會話時間。該模型較好地解決了自然語言句子向量化的難題。
其技術核心是通過多層神經網絡,自動從語料庫中學習知識。一種語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后,在網絡中層層傳遞,經過多層復雜的傳導運算,生成譯文。這種翻譯方法最大的優勢在于譯文流暢,更加符合語法規范。相比之前的翻譯技術,質量有較高的提升。
智能同傳翻譯離我們還有多遠?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人對機器翻譯有誤解,認為機器翻譯偏差大。其實,機器翻譯運用語言學知識,自動識別語法,模擬語義理解,進行對應翻譯,因語法、語義、語用的復雜性,出現錯誤是難免的。就已有的成果來看,全場景通用的機器翻譯,其翻譯質量離終極目標仍相差甚遠。
隨著全球化網絡時代的到來,語言障礙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實現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任意語言的無障礙自由溝通是人類追求的一個夢想。這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小縮影。在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機器翻譯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