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4115是一款連續電感電流導通模式的降壓恒流源,用于驅動一顆或多顆串聯LED。PT4115輸入電壓范圍從8伏到30伏,輸出電流可調,最大可達1.2安培。根據不同的輸入電壓和外部器件,PT4115可以驅動高達數十瓦的LED。
PT4115 內置功率開關,采用高端電流采樣設置LED平均電流,并通過DIM引腳可以接受模擬調光和很寬范圍的PWM調光。當DIM的電壓低于0.3伏時,功率開關關斷,PT4115進入極低工作電流的待機狀態。
PT4115采用SOT89-5封裝和ESOP8封裝。
特點:
z 極少的外部元器件
z 很寬的輸入電壓范圍:從8V到30V z 最大輸出1.2A的電流
z 復用DIM引腳進行LED開關、模擬調光和PWM調光
z 5%的輸出電流精度
z LED開路自然保護
z 高達97%的效率
z 輸出可調的恒流控制方法
z 增強散熱能力的ESOP8封裝可用于大功率驅動
應用:
低壓LED射燈代替鹵素燈
車載LED燈
LED備用燈
正所謂“成也通信,敗也通信”,這句話用在如今的華為身上再合適不過。作為一家發跡于通信設備領域的本土企業,通信業務一直以來都是華為發展其他新興市場、持續壯大的堅實根基。而今,雖在5G基礎設施業務上遭美國及其盟友阻撓,但華為卻打出了一副漂亮的“反殺”牌,不僅讓美多年來縝密籌劃的“五眼聯盟”快速瓦解,更是反將一軍,將美國政府直接告上法庭,著實令人拍案叫絕。
不過,狀告美國政府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尤其是在以國外企業的身份在美國本土做這件事。這不,在收到法院傳票后,美國政府開始發起反擊。近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與中國爭奪全球網絡控制權的戰斗又開辟了一個新的“前線”,即海底電纜,這個是華為起家的重要技術之一。美國當局認為,華為合資企業“華為海洋”(Huawei Marine Networks)的海底電纜,可能會用于間諜活動,并聲稱華為海洋深諳海底電纜,能暗藏裝置監控數據流量、或讓數據轉向;倘若爆發沖突時,更能切斷其他國家連線,透過華為網路管理軟體、或是海底電纜的登陸站設備,北京就有能力遠距操控。
華為“神秘的”海底電纜業務究竟有多大?
要說華為旗下最低調的事業單位和部門,“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簡稱“華為海洋”)則不得不提。這家低調而神秘的公司成立于2008年,由華為與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合資運作。當時,海底電纜市場的主要份額被阿朗、NEC、泰科(Tyco)三巨頭瓜分,三家企業占據著高達80%的市場,幾乎處于壟斷地位。
而華為的入場,逐漸改變了當時的狀況。華為海洋公司成立之后的第二年(2009年),華為獲得了印尼的全長1300多公里的MKCS海底電纜項目,由于印尼“千島之國”的地形因素,鋪設海底光纜十分困難而且成本巨大,即使國際壟斷巨頭們提出的方案也難以在鋪設成本和信號傳輸質量方面保持平衡。但華為卻敢于劍走偏鋒,成功研發出了長距離單跨技術,實現海底光纜無中繼器信號傳輸超過400公里,這不僅大幅降低了海底光纜的建設和運營成本,更使華為一舉擊敗國際巨頭,贏得了客戶。
一戰成名之后,華為繼續探索更多的海底光纜技術,并成功打通了長距離海底光纜市場。通常,要進入長距離海纜市場,必須要有海底中繼器,華為海洋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開創性地采用UJ技術開發出了2對纖海纜中繼器,并在此基礎上成功研發出第二代海纜中繼器RPT1660和分支器BU1650。不僅使得海底光纜能靈活登陸多個站點,而且能有效對抗深海海底的高壓、腐蝕等惡劣的使用環境,便于集成和施工,可大幅降低施工成本。
將近10年過去,華為先后承擔了地中海、馬六甲海峽、塔斯曼海等多地的海底光纜的鋪設,建設及建成總長度現已超過5萬公里。目前,華為已經在全球海底電纜業務領域排名第三,僅次于泰科和諾基亞(收購阿朗)。
美澳勢力阻撓 華為所羅門群島項目告吹
與5G基礎設施業務的發展類似,由于看到華為在全球海底光纜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以美澳為代表的西方勢力自然不會任其繼續發展。于是,在2017年和2018年交接日之際,澳大利亞政府突然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為華為簽發系統著陸許可證,理由是因為這個海底光纜項目連接霍尼亞拉和悉尼,所以要在悉尼境內架設光纜,所羅門海底光纜公司就必須根據澳大利亞電信法申請許可證。
迫于澳政府的壓力,所羅門群島政府也不得不接受此項提案,使得華為與所羅門的海底光纜項目正式告吹。取而代之的則是,澳大利亞自己拿出7800萬美元來投資該項目。在此之前,澳大利亞曾派遣情報部門負責人尼克·華納訪問所羅門群島,當時尼克·華納向所羅門總理索加瓦雷發出警告稱,華為負責施工的光纜更容易遭到魚雷襲擊,將嚴重威脅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并有競爭對手也聲稱華為的成功主要還是受益于中國政府的補貼,因而能以低于成本的價格獲得大量合同。
美國轉移戰線:“封殺”華為海底電纜行動能否成功?
海底電纜傳輸著近乎95%的洲際語音暨數據訊息,對各國經濟和國家安全可謂至為重要。而華為持股51%的華為海洋網絡公司近年來的迅速發展,使之已成為海底電纜工程界的頭部企業之一,包辦著全球90項海底電纜的鋪設或升級計劃。去年9月,華為海洋完成了連結巴西和非洲喀麥隆的海底電纜,長度達3,750英里(約6,035公里)。現在,該公司也正在打造長達7,500英里(約1.2萬公里)海底電纜,可以連接歐亞非三大洲。另外,連接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的電纜工程也即將完工。
在阻撓華為5G基礎設施建設上大敗之后,美國被華為正式告上了法庭。而今,為表達自己的不滿并轉移戰線,美國將矛頭對準了華為蓬勃發展的海底光纜業務,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NCSC)主任艾文那(William Evanina)近日表示,美國意識到多方對海底電纜構成的反情報與安全威脅,基于海底電纜傳輸全球大量電信數據,美國政府及盟國都十分重視防護這些電纜。由此,美國現在正聯合澳大利亞與日本等國一起暗中做各種小動作來阻撓華為在全球各地的海底電纜鋪設進程,雖在部分地區有所斬獲,但大多仍以失敗而告終。
這一方面是由于,華為海洋目前雖占據全球電纜建設重量的四分之一,但其大多數的其他項目都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地區,發達國家地區的項目僅占據很小一部分;另一方面,根據一些行業代表和專家的分析,認為海底光纜系統的大多數安全風險都是可以控制的。這里引述國際電纜保護委員會的法務顧問肯特的一句話,即盡管水下線纜本身能夠被割斷或者功能遭到破壞,但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攔截數據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線纜登陸通常會與圍欄、守衛以及安保攝像頭等設施的保護,而且網絡管理系統從設計角度而言就是要與整個互聯網隔絕的,如果出現行業未有的新風險或者信息,則需要上到政府下到運營方的整個鏈條進行溝通。因此,就像美國企圖封殺華為在全球布建5G網絡那樣,以同樣的手法來圍堵華為鋪設海底電纜的成效并不會如愿以償。
小結:
要說在海底電纜領域對其他國家構成安全、監控與威脅,其實美國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威脅者”和“監聽者”。因為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海底電纜技術都掌握在美國自己手中,而且該行業長期由美國的SubCom所主導,此前美國曾被斯諾登曝光聯合英國一起利用海纜進行監聽。相比之下,華為的海底電纜技術則是通過了全球多家專業機構的安全測試與技術審核,其開放的態度和過硬的技術實力也在業界樹立起了頗高的聲望,正如5G基礎設施業務領域一樣,華為海底電纜業務并不會因美國聯合盟友們的一時起哄而轟然倒塌。美國的對華為海底電纜業務的警惕和“封殺”,恰恰也證明了美國自己的“做賊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