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2021-02TR正品原裝進口現貨
CM2021-02TR封裝:TSSOP38
CM2021-02TR批號:20+
CM2021-02TR品牌:CMD
下是我們公司目前庫存現貨型號:
CM2021-02TR,NTD14N03RT4G ,TW8819-NA2-CRT ,MC79M12CDTRKG ,EFM8BB21F16G-C-QSOP24R , IGCM15F60GA , EFM8SB20F32G-B-QFN24R,NAU8810YG ,MC79M12CDTRKG,TPS61089RNRR,TPA3116D2DADR ,
TPA3118D2DAPR , N32926U1DN ,NUC972DF62Y/61Y , NUC100RE3DN , MINI58ZDE , TLC5971RGER , BQ25619RTWR , TPS62262TDRVRQ1 , LIF-MD6000-6UMG64I , TSSP4038 , IPW65R110CFDA ,
CY8C4014SXI-421T , MFI343S00177 , MK10DN512VLL10 ,MC79M12CDTRKG , SC16IS740IPW, NAU8810YG , MC74LCX07DR2G , 74LVC1G08GV,125 , TAS5719PHPR , PCM1808PWR , TPS2511DGNR ,
TPS54331DDAR , MC14052BDTR2G , MC14053BDTR2G , MBRD640CTT4G, TPS7A4001DGNR , TPS7A7001DDAR , CS6N70 ,STM32F101VCT6 , XMC1302-T038X0032AB , SC16IS752IBS , PESD5V0X1BCSFYL ,
BSS131H6327, AW9523BTQR , NSR0530HT1G , BSC067N06LS3GATMA1 , MC33078DR2G, BZX384-B5V6,115 , AAT4610IGV-1-T1, 0603ESDA2-TR2 , IRLMS6802TRPBF, AMS1117-5.0V , ZXM64N035GTA , RN1317 ,
IPD600N25N3G , BL5372 , AD9514BCPZ-REEL7 , BQ24314ADSGR , TPS61220DCKR , LM3478MMX , TAS5754MDCAR , XC3S50A-4FT256C , TS321QDBVRQ1 , DRV8870DDAR , EPM7128AETC144-7 ,
EPF10K130EF1484-2 , EP1S80F1020C6 , XC4VFX20-10FFG672C , XC4VFX20-10FFG672I , XC5VSX50T-1FFG665I , XC2VP40-6FF1152I , XC5VLX155T-1FFG1136I, XC7K325T-2FFG900I , XC3S100E-TQG144,
XC5VFX100T-2FFG1738I,XC4VFX20-10FF672I , XC3S1600R-4FG320I, AP4306BTTR-G1 , SN74LVU04ADBR,BSC057N06 , TS321QDBVRQ1 ,MC79M12CDTRKG,TAS5754MDCAR ,MC79M12CDTRKG, MC79M12CDTRKG ,
PCM1808PWR , TAS5731MPHRR, TPS54202DDCR, TPA3130D2DAPR , TAS5782MDCAR , TPS5548DCAR , TPA3221DDVR, TLV320AIC3254IRHBR , TPA3118D2DAPR , PCM5141PWR ,PCM5100APWR.
制造商:
ON Semiconductor
產品種類:
接口 - 專用
RoHS:
詳細信息
最小工作溫度:
- 40 C
最大工作溫度:
+ 85 C
封裝 / 箱體:
TSSOP-38
封裝:
Cut Tape
封裝:
MouseReel
封裝:
Reel
商標:
ON Semiconductor
產品類型:
Interface - Specialized
子類別:
Interface ICs
單位重量:
203.800 mg
5nm芯片功耗集體“翻車”,三星臺積電誰來背這“鍋”?
來源:華強電子網作者:Hobby時間:2021-01-07 12:05
5nm三星臺積電
2020年底,搭載5nm芯片的智能手機陸續上市,蘋果、海思、高通相繼推出自家新旗艦產品,看似又是一個手機芯片性能跨越性提高的節點。然而事與愿違,從發布會上的PPT到終端產品上手,實際能耗比都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備受關注的驍龍888,從發布會后的“秒天秒地”,到小米11上市后論壇上鋪天蓋地的“翻車”帖,也很能說明落差之大。那么這一代的5nm芯片,到底問題出在哪?
A14:性能擠牙膏,能效開倒車
蘋果A14作為首發5nm制程的芯片,推出之初也伴隨著發熱、降頻的談論。A14 CPU與上一代相同采用了“2大+4小”的架構,但大核史無前例地拉到了3GHz的峰值頻率,相比上代A13提高了13%。雖然CPU實際性能提升不如往年,但這一代A14至少是在能耗上有驚喜。
根據貼吧網友@Howl的Geekbench Pro5測試數據顯示,單核上3GHz的A14比2.66GHz的A13功耗低了接近28%左右,同時單核1597分相比A13的1332分提升近20%。這個成績已經超出了TSMC的N5工藝同性能下功耗降低30%、同功耗下性能提升15%的理論值,顯然蘋果在A14的大核中優化了IPC。雖然A14雙核功耗比A13高6%左右,同樣全核功耗也稍微提高,相比其性能提升完全在合理范圍內。
而A14的問題就出在GPU上。在能夠體現CPU極限性能的GFXBench Manhattan 3.1測試中,根據博主@小扁藍超威提供的數據顯示,處于冰箱環境(為了降低發熱降頻的影響)的A14 GPU平均功耗高達7.33W,峰值達到了8.12W。當然,單純的功耗并不能代表什么,能效比才是更加體現芯片實力的數據,在高功耗下有對應的高性能也能夠提高能效。
然而,同樣在GFXBench的測試中,A14的峰值性能相比A13提升并沒有達到蘋果PPT上GPU提升30%的效果,除了Manhattan兩項之外,其余測試項目均只提升5%左右。根據各項測試數據,A14能效相比A13反而普遍下降。要知道,TSMC N5工藝宣稱的同功耗下性能提升也有15%,即意味著制程工藝帶來的紅利不僅沒有體現,反而還倒退了。
當然,出現如此不尋常的情況,也有人懷疑可能是TSMC N5工藝出現了問題。 ICmasters在分析A14 die shot后發現,這一代N5工藝實際晶體管密度為1.34億/平方毫米,但TSMC官方宣傳其5nm工藝可以做到1.713億個晶體管/平方毫米的密度,A14實際只達到了理論的80%不到。與此同時,從A10到A13,實際晶體管密度基本上是保持在理論值的90%附近,這難免讓人產生TSMC工藝“翻車”的猜測。事實上,A14發布不久后,從同樣基于TSMC N5工藝的麒麟9000表現來看,似乎也將能效“開倒車”的原因導向TSMC身上。
麒麟9000:堆核心+拉高頻=功耗爆炸?
從這一代麒麟芯片的命名上,能看出與上代995提升之大,事實也確實如此。麒麟9000 CPU部分采用了1+3+4的設計,A77超大核峰值頻率被設定到了3.13GHz;而GPU部分則采用了最新的Mali-G78,直接把MaliGPU允許的最高24核心規則堆滿了。可以認為,華為在目前的生存環境下,已經將能夠堆的料都堆滿了。
不過,堆料所付出的代價必然是功耗“爆炸”。根據視頻博主@極客灣提供的數據,CPU方面,麒麟9000峰值功率達到了5.96W,相比上代995提高了30%,單核性能提升38%,多核性能提升近20%,與A13到A14的提升幅度類似。
同樣,麒麟9000的“翻車點”在于GPU。前面提到麒麟9000的GPU規格高達24核,核心數之多,已經預示著其峰值功耗之高。不出所料,在移動端幾乎最能體現GPU性能的游戲“光明山脈”中,麒麟9000測出了恐怖的11.1W整機峰值功耗,這已經接近于筆記本的GPU功耗了。
而這并不是極限,在GFXBench Manhattan 3.1測試中,室溫環境下麒麟9000能夠達到122FPS/7.22W,但有部分網友測出141FPS的成績,幾乎達到了A14的冰箱測試水平!不過,麒麟9000受限于Mali-G78架構的能效,達到與A14相同性能下,功耗必然也大幅提高。
總而言之,麒麟9000只能使用落后友商一代的A77架構之下,通過拉高頻達到性能提升,與頻率相近且同架構的高通驍龍865+功耗其實下降了10%-15%。從驍龍865+采用TSMC N7P工藝來看,麒麟9000的CPU部分還算是符合TSMC N5工藝提升的預期。
而比A14“翻車”更嚴重的GPU部分,麒麟9000雖然被認為“堆料太多”,但GPU多核低頻理論上也是提高能效的方法之一。相比于提頻,堆核心帶來的性能提升是更接近于成正比的,目前麒麟9000的實際能效與性能不如堆料的提升幅度大。且從多方數據來看,麒麟9000的個體體質差異巨大,因此同樣不能排除TSMC工藝不穩定的因素。
驍龍888:實測中“唯唯諾諾”,PPT“重拳出擊”
如果單從高通發布會上的PPT來看,驍龍888無疑是近幾年手機芯片中提升最大的。CPU部分,驍龍888首次采用了Cortex-X1大核,1*X1+3*A78+4*A55的架構,高通宣稱有25%的性能和能效提升,即在功耗不變的情況下,性能提升25%。 GPU升級成Adreno660,高通更是表示性能大幅提升35%,能效提升20%。
然而在PPT上吹過的牛,實測中很快就原形畢露。根據AnandTech的數據顯示,基于SPEC06int的CPU測試中,驍龍888的X1大核平均每瓦能效為13.87,而麒麟9000采用落后一代的A77核心平均每瓦能效也達到了16.14,對比高通自己上一代旗艦驍龍865的18.3每瓦能效更是相差甚遠。
GPU部分同樣引用GFXBench Manhattan 3.1測試數據,驍龍888能夠達到7.67W/118FPS,能效比不如麒麟9000的7.22W/122FPS,GFXBench峰值功耗也超過了9W。
其實從X1大核的能效比數據中就能夠意識到問題所在,理論上能效比能夠獲得大幅提高的X1大核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優勢。與三星推出的5nm Exynos 1080作對比,同樣采用A78架構的中核,驍龍888中核運行在2.42GHz下,基于SPEC06int測試得出平均每瓦能效為18.79,而三星Exynos1080則僅僅提升到2.6GHz后,平均每瓦能效就暴跌到13.69。
X1相比A78本身有近10%的能效加成,而Exynos1080的A78大核與驍龍888的X1頻率均在2.8GHz附近,所以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兩者能效差距在18%左右,且能效都偏低。由于驍龍888采用的是與Exynos1080相同的三星5LPE工藝,因此有很大概率,CPU能效低是三星5LPE工藝高頻表現差造成的。至于這次三星5LPE“翻車”程度之嚴重,甚至可以認為TSMC的N5實際上已經是正常表現。
小結:
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有“翻車”現象僅僅是出現在極限性能條件下,在日常使用場景中幾乎不會出現,而且個體表現差異巨大,“翻車”還存在一定概率。對于如今的旗艦芯片而言,性能基本上不會成為瓶頸,其實只要手機廠商適度調校處理器調用策略,峰值性能差異完幾乎不會在日常使用中被感受到。
雖然種種測試結果都導向目前5nm工藝非常不成熟,相比7nm時代提升微乎其微,甚至可能因為漏電率高,導致能效比有所下降。不過,這或許也是整個半導體行業所需要面對的現實——制程工藝帶來的性能提升已經越來越小,任何領域的技術都不可能幾十年如一日地高速發展。
近十年由于智能手機對于芯片性能、體積的需球推動了先進制程的井噴式發展,無論是不斷提高的投入,還是硅材料的物理限制,都無可避免地使先進制程遇到瓶頸,尋求其他的路線。或許可以說是FinFET到了歷史的盡頭,未來可能是GAA的時代;亦或許未來避免不了走上用功耗規模換性能的路線。但是,只要未來智能手機依然保持如今的升級速度,或有其他對更先進制程的需求爆發,制程發展還將繼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