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半導體產業正處在高速發展之中。但是,由于中國半導體起步晚,且半導體行業技術門檻高,因而中外半導體之間仍有著巨大的差距。
日前,IC Insights公布的一份數據,便顯示出了我國在半導體領域的不足。
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在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排名前10的芯片巨頭中,沒有一家中國大陸企業。英特爾、三星、臺積電這三大巨頭,占據了前三的席位。
中國大陸最大的芯片代工巨頭中芯國際、全球刻蝕機領先企業中微半導體等,在中國領先的半導體企業,均未上榜。
芯片是工業的糧食,于信息化改造后的傳統行業與新興信息產業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今全球正掀起一輪芯片競賽,歐洲、美國、韓國等都是參賽者。已經嘗過被“卡脖子”苦的我國,自然也不能落后。
根據計劃,我國將在2025年里國產芯片自給率達到75%。
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畢竟我國對芯片進口仍有較高的依賴,在2020年時,我國耗費3500.4億美元進口芯片。
而且,中國芯片設計工具、半導體設備、材料等,也都高度依賴進口。
但好在,中興、華為事件讓更多中國企業認識到,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國產芯片替代的熱潮。
同時,集成電路企業免稅、減稅等政策的推出,為中國芯片發展帶來了推動力。越來越多的資本也涌入半導體市場;2020年中國半導體市場的融資金額為1400億元,是2019年的4倍。
此外,在數十年的發展之中,中國半導體產業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為國產芯片崛起鋪起了路。
我國在芯片、設計、設備、材料、EDA等各環節上,均有對應的中國企業,這讓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條。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形成了從0到1的起步,如今我國要做的是從1走向100。
在這條道路上,中國肯定會遇到各種挫折,譬如人才短缺、高技術壁壘難以突破等。但是,中國半導體企業仍有著崛起的希望。
如今,我國在半導體設計、封測領域已有亮眼表現,在個別半導體材料、設備上也走到了世界領先行業。在接下來,我國將把這一優勢進一步擴大,最終成為世界領先的半導體強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