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網的兩個標準
發布時間:2014/8/23 19:24:28 訪問次數:5601
以太網是美國施樂(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簡稱為PARC)于1975年研制成功的。那時, LM2937IMP-5以太網是一種基帶總線局域網,當時的數據率為2,94 Mb/s。以太網用無源電纜作為總線來傳送數據幀,并以曾經在歷史上表示傳播電磁波的以太(Ether)來命名。1976年7月,Metcalfe和Boggs發表他們的以太網里程碑論文[METC76]。1980年9月,DEC公司、英特爾(Intel)公司和施樂公司聯合提出了10 Mb/s以太網規約的第一個版本DIX Vl(DIX是這三個公司名稱的縮寫)。1982年又修改為第二版規約(實際上也就是最后的版本),即DIX Ethernet V2,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局域網產品的規約。
在此基礎上,IEEE 802委員會w的802.3工作組于1983年制定了第一個IEEE的以太網標準IEEE 802.3[W-IEEE802.3],數據率為10 Mb/s。802.3局域網對以太網標準中的幀格式作了很小的一點更動,但允許基于這兩種標準的硬件實現可以在同一個局域網上互操作。以太網的兩個標準DIX Ethernet V2與IEEE的802.3標準只有很小的差別,因此很多人也常把802.3局域網簡稱為“以太網”(本書也經常不嚴格區分它們,雖然嚴格說來,“以太網”應當是指符合DIX Ethernet V2標準的局域網)。
出于有關廠商在商業上的激烈競爭,IEEE 802委員會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最佳的”局域網標準,而是被迫制定了幾個不同的局域網標準,如802.4令牌總線網、802.5令牌環網等。為了使數據鏈路層能更好地適應多種局域網標準,IEEE 802委員會就把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拆成兩個子層,即邏輯鏈路控制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層和媒體接入控制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層。與接入到傳輸媒體有關的內容都放在MAC子層,而LLC子層則與傳輸媒體無關.不管采用何種傳輸媒體和MAC子層的局域網對LLC子層來說都是透明的(見圖3-14所示)。
以太網是美國施樂(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簡稱為PARC)于1975年研制成功的。那時, LM2937IMP-5以太網是一種基帶總線局域網,當時的數據率為2,94 Mb/s。以太網用無源電纜作為總線來傳送數據幀,并以曾經在歷史上表示傳播電磁波的以太(Ether)來命名。1976年7月,Metcalfe和Boggs發表他們的以太網里程碑論文[METC76]。1980年9月,DEC公司、英特爾(Intel)公司和施樂公司聯合提出了10 Mb/s以太網規約的第一個版本DIX Vl(DIX是這三個公司名稱的縮寫)。1982年又修改為第二版規約(實際上也就是最后的版本),即DIX Ethernet V2,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局域網產品的規約。
在此基礎上,IEEE 802委員會w的802.3工作組于1983年制定了第一個IEEE的以太網標準IEEE 802.3[W-IEEE802.3],數據率為10 Mb/s。802.3局域網對以太網標準中的幀格式作了很小的一點更動,但允許基于這兩種標準的硬件實現可以在同一個局域網上互操作。以太網的兩個標準DIX Ethernet V2與IEEE的802.3標準只有很小的差別,因此很多人也常把802.3局域網簡稱為“以太網”(本書也經常不嚴格區分它們,雖然嚴格說來,“以太網”應當是指符合DIX Ethernet V2標準的局域網)。
出于有關廠商在商業上的激烈競爭,IEEE 802委員會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最佳的”局域網標準,而是被迫制定了幾個不同的局域網標準,如802.4令牌總線網、802.5令牌環網等。為了使數據鏈路層能更好地適應多種局域網標準,IEEE 802委員會就把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拆成兩個子層,即邏輯鏈路控制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層和媒體接入控制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層。與接入到傳輸媒體有關的內容都放在MAC子層,而LLC子層則與傳輸媒體無關.不管采用何種傳輸媒體和MAC子層的局域網對LLC子層來說都是透明的(見圖3-1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