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的DC-DC內置MOS開關降壓型 LED 恒流驅動器
OC513680V 800MA ESOP-8/SOT23-6
OC5138 90V 1.8A ESOP-8
OC5128 100V 1.8A ESOP-8
OC5136是一款內置90V功率MOS高效率、高精度的開關降壓型大功率LED恒流驅動芯片。
OC5136采用固定頻率的PWM工作模式,典型工作頻率為140KHz。
OC5136采用平均電流檢測模式,因此具有優異的負載調整率特性。
OC5136集成了高低亮功能,可以通過MODE端口實現高低亮的功能切換。MODE懸空為高亮模式,MODE接高電平為1/2電流的低亮模式。
OC5136內部還集成了VDD穩壓管以及過溫保護電路等,減少外圍元件并提高系統可靠性。
四.方案特點:
1.內置90V MOS
2.寬輸入電壓范圍:8V~80V
3.OC5136輸出電流范圍:100~800mA,OC5138輸出電流范圍:100mA~1.2A
4.高效率:可高達93%
5.工作頻率:140KHz
6.支持高低亮工作模式
7.平均電流檢測
8.智能過溫保護
9.內置VDD穩壓管
深圳市哲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0755-83237951
五.芯片封裝:OC5136 和OC5138采用ESOP8封裝。散熱片內置接SW腳。。
六.應用范圍:
1.電動自行車、摩托車燈
2.汽車照明
3.直流或交流輸入LED驅動
4.大功率LED照明
5.LED背光
升壓恒流:
OC6701 3.2~100V 大于輸入電壓2V以上即可3A以內
OC6700 3.2~60V 大于輸入電壓2V以上即可 2A以內
OC6702 3.2~100V 大于輸入電壓2V以上即可 1A以內
降壓恒流:
OC5021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5A以內
OC5020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2A以內
OC5022 3.2~60V 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3A以內
OC5028 3.2~100V 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1.5A以內
OC5011 5~40V 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5A以內
OC5010 5~40V 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2A以內
LED DRIVER DC-DC升降壓恒流
OC4001 5~100V 3.2~100V 3A
LED DRIVER DC-DC線性降壓恒流
OC7135 2.5-7V 低于等于輸入電壓即可固定<400mA
OC7131 2.5-7V 低于等于輸入電壓即可 可外擴,實際電流決定于MOS管功耗
OC7130 2.5-30V 低于等于輸入電壓即可 實際電流決定于IC整體耗散功率
LED DRIVER DC-DC降壓恒流專用IC系列:LED遠近光燈專用芯片
OC5200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2A以內
OC5208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1.5A以內
LED DRIVER DC-DC降壓恒流專用IC系列:多功能LED手電筒專用芯片
OC5351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5A以內
OC5331 3.2~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1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5A以內
DC-DC降壓恒壓
OC5801 8~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5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 3A以內
OC5800 8~100V最少低于輸出電壓5V以上就可以正常工作2A以內
公告同時披露,該筆募集的資金將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公司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的儲備資金,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作為國內芯片制造領域領先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的成熟工藝是28nm,14nm的量產去年才開始,后續資金缺口非常大。同時,其與臺積電為代表的世界先進制程還有不小的差距,要縮小這個差距也需要資金投入。
至于為何選擇在當下回歸A股,原因則是多方面的。有來自政策的鼓勵,有外部貿易戰的圍堵,也有中芯國際想要追趕先進工藝制程的焦慮。
多重利好:中芯國際回歸A股
在中芯國際回歸A股之前,中芯國際已經先后在美股、港股上市,其募資渠道相對寬廣。不過,中芯國際于2019年5月宣布從美股退市。于中芯國際而言,從美股退市有著深層的考量。
首先,國際貿易波云詭譎,這給美股上市的中芯國際帶來了額外的經營風險,而國內科創板的融資環境對其更加誘惑。
Wind顯示,以5月7日收盤價計,中芯國際目前在港股的市凈率為1.8倍,市盈率為50.2倍,與同行業的科創板上市公司相比,其估值處在低位。
另外,此次中芯國際能夠到A股上市,也跟國家放開芯片企業上市募資的條件有關。4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下稱“《公告》”)。
《公告》降低了A股上市門檻,即市值只要超過200億元且符合監管要求的境外上市紅籌企業可申請在境內上市,這使得中芯國際有了赴A股上市的資格。
借此機會,中芯國際實現“A+H”兩地同時上市,拓寬募資渠道,拉升企業估值,為后續更大的融資動作做準備,自然也是題中之義。
當然,募資最主要的意義還在于趕超先進工藝制程,將募集資金用于投入研發,加速器芯片升級。
芯片制造作為一個重資產、重技術的行業,對資金的需求量非常之大,每一次新的工藝進步,都伴隨著資金投入的指數級暴漲。對于去年剛開始量產14nm制程工藝芯片的中芯國際而言,上市募資以緩解資金焦慮成了必然的選擇。
具體來說,該筆募集資金將用于擴大已經量產的14nm制程工藝的產能,同時加大更新的制程工藝研究投入,為搶占戰略制高點鋪平道路。實際上,中芯國際在A股重點募集的資金正是用于以上兩個領域的SN1項目。
從目前來看,該項目重點將用于剛剛投產的14nm芯片領域。
重點押注14nm
制程(單位為納米nm),是衡量一個代工企業技術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數字越小,達標晶體管的密度越大,芯片性能也就越高,同時發熱、功耗也會更低。
代表水平最高的臺積電,目前已經具備7nm EUV的量產水平,今年將開啟5nm制程工藝的生產,而14nm與5nm則又相差了至少兩代的差距。那么,落后兩代的14nm,為何中芯國際仍然要花這么大氣力在上面重金投入呢?
概括起來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是目前14nm的市場應用前景依舊廣泛;二是更先進制程工藝的投入太高,短期投入未必能見效。總結起來,就是先進制程固然誘人,但是性價比不高。
據芯原微電子公司技術市場和應用工程師資深總監汪洋曾透露,28nm研發成本需要200萬-300萬美元,16nm在千萬美元左右,到5nm研發成本飆升到5億美元。很顯然,處在16nm與5nm之間的14nm其研發成本應在千萬美元與上億美元之間。
從中芯國際的財報來看,2019年其凈利潤也才2.35億美元,而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中芯公告累計支出已經超過21.2億美元,超過150億人民幣。這種研發投入長遠來看,必然不可持續,上市募資才有出路。
當然,中芯國際在年盈利不過2.35億美元的情況下,還肯在研發上下重金投入,主要是因為14nm的市場前景足夠廣闊。
而且從技術上說,中芯國際有這個實力。中芯國際是繼英特爾、臺積電、三星、格羅方得、聯電等知名廠商之后,首先掌握14nm技術并實現量產的本土企業。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市場對14nm制程的需求依舊很旺盛。在2019年上半年,整個半導體銷售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美元,其中65%芯片采用14nm制程工藝,其目前的應用也十分廣泛,遍及高端消費電子產品、高速運算,低價AP和基頻、AI、汽車智能駕駛等多領域。業內人士認為,一段時間之內,14nm仍會是絕大多數中高端芯片的主要制程。
對于去年才量產14nm的中芯國際而言,目前14nm在其總的營收中占的份額并不大。2019年Q4財報顯示,14nm貢獻營收的比例僅為1%。可見,其未來進步空間依舊很大。
雖然,回A股上市的中芯國際,其心思可不僅僅是沖著14nm去的,其也有為更先進制程工藝募資的意圖。不過在先進制程工藝方面,與領先的臺積電、三星的差距依舊不可忽視。
不可忽視的行業差距
根據拓璞產業研究院的相關數據顯示,臺積電的晶圓代工的市占率超過一半,而中芯國際以4.3%的份額而排在第五名。如果按照各家排位來看,臺積電算是第一梯隊,三星屬于第二梯隊,那么中芯國際至少是第三梯隊。
去年中芯第一代14nm FinFET 正式投產,并與國內最大的IC設計廠商華為海思聯合打造了首款合作芯片——麒麟710A,這款處理器就采用了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代工。二代 FinFET制程N+1工藝芯片也進入量產論證期,預計今年四季度將實現小規模量產。
如前文所說,14nm工藝目前尚未成為中芯國際的營收主力芯片。但臺積電的主力芯片已經進入7nm制程工藝了。臺積電去年年報顯示,16nm及更先進制程占到了55%,7nm制程營收占比達到35%,臺積電也是華為、高通、蘋果等旗艦SoC的核心代工商。
產能方面,今年上半年臺積電的7nm晶圓產能將達到每月11萬片,下半年將增至每月14萬片,而中芯的第一代14nm,產能到年底也僅能夠達到6000片每月,計劃產能將于2020年底提升到1.5萬片/月,最終規劃是建成兩條月產能均為3.5萬片的集成電路先進生產線,差距顯而易見。
客觀上來看,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在制程上的差距,至少有兩代,按時間來說至少是四年。
差距確實存在,但中芯國際已經是“矮子里面拔將軍”,代表了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制造的最先進水平。
左手機遇、右手挑戰
當前貿易戰背景之下,我國正加速推動芯片制造國產化進程,在《中國制造2025》的報告中提到,要在2020年實現芯片自給率達到40%,2025年要達到50%。這一背景之下,中芯國際回到國內資本市場,其面臨的機遇更多。
同時,國內芯片產業鏈在逐步完善,為芯片制造創造了更有利的環境,在產業上下游均有自己的代表企業。如IC設計領域的華為海思,生產刻蝕機的中微半導體,封裝測試的長電科技等,產業鏈之間協同作用逐漸顯現。
據IC Insights 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世界唯一純晶圓代工銷售增長僅有中國。也就是說,只要中芯國際的技術過關,根本不缺客戶。
多重利好,對于想要登陸A股市場的中芯國際而言,無異于如虎添翼。不過,中芯國際面臨的不確定性挑戰也不少。
有來自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問題,也有國際貿易戰深入推進之下,中國芯片企業在光刻設備方面的短板,依舊免不了被西方“卡脖子”。
總的來看,登陸A股對于中芯國際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機會。但在這個機會背后,仍然存在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