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半導體產業“不自主”
說到韓國半導體產業,絕對令人刮目相看。
調研機構Gartner于今年4月發布的“2021年全球半導體企業排行榜”顯示,全球前三大半導體企業里面,韓國占據兩席,三星、SK海力士分別位居第一、三名,可見韓國芯片企業的實力。
不過,另一份數據則顯示出,韓國芯片嚴重依賴進口。
根據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1年,韓國半導體進口額為570.3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大陸進口額占比達31.2%,排名第一,日本則為13.6%。而韓國去年從日本進口的半導體設備達30.2億美元。
過去五年,由于李在镕在獄中服刑,加上韓國前總統文在寅的芯片相關政策未能贏得議會的支持,導致以三星為首的韓國半導體長期依賴進口,本土替代發展速度放緩。
那么,為什么韓國芯片半導體產業如此“不自主”呢?鈦媒體App采訪了行業人士,主要梳理出以下兩點:
一是“日韓關系”導致韓國芯片產業鏈掣肘。
韓國能夠發展半導體,主要得益于上世紀80年代,美國為打壓日本強勁的半導體發展勢頭。這在一定程度上培植了三星電子、SK等韓國企業,韓國采用“政府+大財團”模式促進芯片產業逐步發展壯大。而韓國確實也抓住機會,接過了這一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接力棒”。
整體來看,最初韓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在設計、制造和設備領域均比較薄弱,從1975年,韓國政府公布了扶持半導體產業的“六年計劃”支持本土發展,到1983年,三星在京畿道建廠進入半導體領域,隨后1983-1987年全球半導體業進入低潮期,三星加大逆周期投資力度,韓國政府也投入了3.46億美元實施“半導體工業振興計劃”,不斷發展壯大。
與此同時,隨著個人計算機的興起,日本企業由于執著于研發高可靠性產品的研發而逐漸喪失市場份額,三星等韓國企業則推出了壽命短、價格低的DRAM產品以搶占個人計算機市場,市占率快速提升。
1987年,隨著內存價格回升,三星也開始迅速盈利,到1992年,三星超過日本電氣成為世界第一大存儲芯片制造商。
韓國三星半導體制造工廠(來源:三星半導體官網)
此外,政策支持也是韓國半導體發展的另一支撐力量。1994年,韓國推出了《半導體芯片保護法》。此后,韓國政府還指定芯片產業及技術為影響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技術,致力于高度保障技術及產權。
龐大的半導體產業也發展出以三星和SK海力士為龍頭,IC制造企業、半導體設備企業和半導體材料企業層層分工,通過外包、代工的方式構建出的龐大半導體產業鏈,形成了龍仁、化成、利川等等半導體產業城市群,支撐著韓國的半導體產業鏈。
目前在存儲器領域,三星和SK海力士處于絕對領先的市場地位。
不過,日本除了制造環節相對落后之外,半導體上游材料和設備環節,仍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不可忽視的重要一極。
2019年,日韓關系轉冷,由政治爭端延伸到貿易爭端,日本限制對韓出口半導體生產不可或缺的“氟化氫”、“EUV用光刻膠(感光劑)”、用于OLED面板保護零部件的“氟化聚酰亞胺”三種半導體材料,導致三星、SK海力士面臨“進口材料與設備難”問題,日本出拳正中韓國“阿喀琉斯之踵”。
根據2019年5月數據,韓國信息通信技術(ICT)產業出口總額同比縮水22.6%至143.1億美元,其中半導體出口同比減少30%,顯示器減少21.5%,手機減少33.9%。
盡管自此之后韓國一直推進相關品類的國產本土化。不過進展出現搖擺,目前日本依然是韓國半導體領域最重要的進口來源。數據顯示,2021年韓國對日進口半導體制造設備達63億美元,同比增長44%。
二是韓國被美國壓制,導致其半導體產業“不自主”。
自從2018年開始,美國加大了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打壓,尤其是中興和華為事件之后,韓國半導體產業懼怕重蹈當年日本,如今中國大陸半導體被打壓的情況。因此,韓國雖心有不甘,但在相關政策上仍“亦步亦趨”,深受美國政策左右。
英國東亞問題專家湯姆·福迪曾指出,韓國被美國當成附庸對待,卻沒有勇氣反抗這種欺凌和操縱,這才是其在科技戰中利益受損的直接原因。
今年5月,韓國三星電子宣布將投資170億美元,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新建5nm晶圓代工廠,預計在2024年開始運營。而且基于三星在美國2萬多個員工下,三星再為其新增3000個優質崗位,以回應美國對三星長達10年的財務支持和房地產免稅支持。
隨著美國構建“半導體四方聯盟”(CHIP4)(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以試圖將中國大陸排擠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未來,美國與韓國半導體產業的“亦步亦趨”關系可能仍將持續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