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的傳輸類型簡介
發布時間:2008/12/17 0:00:00 訪問次數:501
usb最初在設計時,是為了能夠針對具備如傳輸率、響應時間以及錯誤幀錯等特性的許多不同外圍類型來加以考量的。而其中,4種數據傳輸能夠掌握不同的應用需求。在此,針對不同的外圍設備類型與應用,定義了4種傳輸類型,分別是控制傳輸(control transfer)、中斷傳輸(interrupt transfer)、批量傳輸(bulk transfer)以及等時傳輸(isochronous transfer)。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慢速設備僅支持控制傳輸與中斷傳輸。表列出了每一種傳輸類型的特性與使用方式。
表 usb規范中各種傳輸類型的特性與使用方式
基本上針對不同設各的應用特性,應個別地執行中斷傳輸、批量傳輸或等時傳輸。并不是都一定要支持這些傳輸類型,只不過在這之前都須預先執行控制傳輸,并執行下一章所要介紹的設各列舉,以了解這個設各的特性并設置地址。換而言之,也即是每一個設各都須支持控制傳輸。而在usb 1.x規范時,若pc主機同時連接了多種不同特性的設備時,這4種傳輸類型就同時分布于1 ms的幀內。至于各種傳輸類型是如何分配這1 ms的帶寬呢?如圖1所示,為在1.x規范時,各種傳輸或設備在總線上分享帶寬的情形。
圖1 各種傳輸類型或設備共享寬帶的示意圖
根據第1章所描述的主機控制器的類型(通用式主機控器ui-ic與開放式主機控制器ohc),各種傳輸所放置的順序與帶寬是略有不同的。以下針對這兩種主機控器來分別介紹。
1.通用式主機控制器uiic
如圖2(a)所示,周期性的傳輸(如中斷傳輸與等時傳輸)放置于最前端,后面再緊接著控制傳輸與批量傳輸。要特別注意的是,控制傳輸至少要分配10%的總線帶寬,因此周期性的傳輸最多能使用90%的總線帶寬。所以中斷傳輸與等時傳輸是以予先聲明好的帶寬執行于端點描述符中來加以設置。而批量傳輸才根據整個總線剩下自帶寬,隨時動態地調整傳輸速率。因此,不具同步與實時性。
圖2 兩種主機控制器的傳輸排序的差異圖
2.開放式主機控制器0hc
如圖2(b)所示,最前面放置的是非周期性傳輸,緊接著中間放人周期性傳輸,至最后才又執行非周期性傳輸。而如同通用式主機控制器,10%的總線帶寬仍須預留外周期性的傳輸即中斷傳輸與等時傳輸也至多能分配90%的總線帶寬。如果仍有剩余的帶寬,則再另外分配給非周期性傳輸,如批量傳輸。
因此,雖然在這兩種主機控制器中,各種傳輸類型執行的先后順序有所不同,但卻執行相同的工作。目前,幾乎都支持通用式主機控制器。而windows操作系統都支持這兩種主機控制器。在usb 2.0規范中,新增了新的主機控制器接口。這個ehci(enh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標準是由intel、compaq、neo、lucent與microsoft等主要的公司所提出的。在這個增強型主機控制器接口(ehci)規范中,描述了針對usb 2.0的主機控制器的緩存器層接口。此外,也涵蓋了介于系統軟件與控制器硬件之間的硬件/軟件接口的敘述。
歡迎轉載,信息來源維庫電子市場網(www.dzsc.com)
usb最初在設計時,是為了能夠針對具備如傳輸率、響應時間以及錯誤幀錯等特性的許多不同外圍類型來加以考量的。而其中,4種數據傳輸能夠掌握不同的應用需求。在此,針對不同的外圍設備類型與應用,定義了4種傳輸類型,分別是控制傳輸(control transfer)、中斷傳輸(interrupt transfer)、批量傳輸(bulk transfer)以及等時傳輸(isochronous transfer)。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慢速設備僅支持控制傳輸與中斷傳輸。表列出了每一種傳輸類型的特性與使用方式。
表 usb規范中各種傳輸類型的特性與使用方式
基本上針對不同設各的應用特性,應個別地執行中斷傳輸、批量傳輸或等時傳輸。并不是都一定要支持這些傳輸類型,只不過在這之前都須預先執行控制傳輸,并執行下一章所要介紹的設各列舉,以了解這個設各的特性并設置地址。換而言之,也即是每一個設各都須支持控制傳輸。而在usb 1.x規范時,若pc主機同時連接了多種不同特性的設備時,這4種傳輸類型就同時分布于1 ms的幀內。至于各種傳輸類型是如何分配這1 ms的帶寬呢?如圖1所示,為在1.x規范時,各種傳輸或設備在總線上分享帶寬的情形。
圖1 各種傳輸類型或設備共享寬帶的示意圖
根據第1章所描述的主機控制器的類型(通用式主機控器ui-ic與開放式主機控制器ohc),各種傳輸所放置的順序與帶寬是略有不同的。以下針對這兩種主機控器來分別介紹。
1.通用式主機控制器uiic
如圖2(a)所示,周期性的傳輸(如中斷傳輸與等時傳輸)放置于最前端,后面再緊接著控制傳輸與批量傳輸。要特別注意的是,控制傳輸至少要分配10%的總線帶寬,因此周期性的傳輸最多能使用90%的總線帶寬。所以中斷傳輸與等時傳輸是以予先聲明好的帶寬執行于端點描述符中來加以設置。而批量傳輸才根據整個總線剩下自帶寬,隨時動態地調整傳輸速率。因此,不具同步與實時性。
圖2 兩種主機控制器的傳輸排序的差異圖
2.開放式主機控制器0hc
如圖2(b)所示,最前面放置的是非周期性傳輸,緊接著中間放人周期性傳輸,至最后才又執行非周期性傳輸。而如同通用式主機控制器,10%的總線帶寬仍須預留外周期性的傳輸即中斷傳輸與等時傳輸也至多能分配90%的總線帶寬。如果仍有剩余的帶寬,則再另外分配給非周期性傳輸,如批量傳輸。
因此,雖然在這兩種主機控制器中,各種傳輸類型執行的先后順序有所不同,但卻執行相同的工作。目前,幾乎都支持通用式主機控制器。而windows操作系統都支持這兩種主機控制器。在usb 2.0規范中,新增了新的主機控制器接口。這個ehci(enh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標準是由intel、compaq、neo、lucent與microsoft等主要的公司所提出的。在這個增強型主機控制器接口(ehci)規范中,描述了針對usb 2.0的主機控制器的緩存器層接口。此外,也涵蓋了介于系統軟件與控制器硬件之間的硬件/軟件接口的敘述。
歡迎轉載,信息來源維庫電子市場網(www.dzsc.com)
上一篇:元件貼裝范圍
上一篇:USB通信協議——循環冗佘檢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