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發布時間:2006/7/11 0:00:00 訪問次數:664
1.美國知識產權戰略及其戰略研究
知識產權戰略是美國最為重要的長期發展戰略之一。20世紀70年代,歐亞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地區)在經濟上崛起,使美國產業界感到了巨大的競爭壓力,朝野上下對此進行了深刻反思,結論之一就是美國在經濟競爭中最大的資源和優勢在于科技和人才,而由于知識產權保護不利,使得外國能夠輕易模仿,并憑借勞動力和制造業的廉價成本優勢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為此,美國總統卡特在1979年提出"要采取獨自的政策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振奮企業精神",并第一次將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從此,利用長期積累的科技成果,鞏固和加強知識產權優勢,以保持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霸主地位,成為美國企業與政府的統一戰略。
20年來,美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主要沿著三種軌跡不斷伸延。一是根據國家利益和美國企業的競爭需要,對專利法、版權法、商標法等傳統知識產權立法不斷地修改與完善,擴大保護范圍,加強保護力度。近年來,隨著生物、信息及網絡技術的發展,一些新興技術形式不斷納入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例如將網絡營銷模式等理念列入專利保護范圍,在功能基因方面,美國專利申請已達4000多項,知識產權優勢明顯;二是國家加強調整知識產權利益關系、在鼓勵轉化創新方面強化立法,自1980年《拜杜法案》到1986年《聯邦技術轉移法》以及1998年的《技術轉讓商業化法》,1999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美國發明家保護法令》,使美國大學、國家實驗室在申請專利,加速產、學、研結合及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方面發揮更大的主動性,2000年10月眾參兩院又通過了《技術轉移商業化法案》,進一步簡化歸屬聯邦政府的科技成果運用程序;三是在國際貿易中,一方面通過其綜合貿易法案的"特殊301條款"對競爭對手予以打壓,另一方面又積極推動wto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達成,從而形成了一套有利于美國的新的國際貿易規則。
美國的知識產權戰略最初雖然是在其經濟發展由強轉弱、面臨危機的情況下提出的戰略性應對措施,然而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無論經濟狀況如何,美國政府和企業都始終貫徹實施。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據美國專利商標局的統計,10年來,除個別年份外,美國的專利申請一直保持快速上升勢頭,特別是1995年以后呈加速趨勢,每年的專利申請增加率接近或超過10%。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專利國,在巨大基數之上每年還有如此巨大的專利增量,只能解釋為一種戰略導向的力量。
作為支持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基礎,美國的科技活動近十余年也處于十分活躍的時期。美國1993年的r&d投入為1174億美元,2000年達到19985.5億美元,同期,美國企業也大幅增加了r&d投入,企業r&d投入占美國全部r&d的比重從58.3%上升為68.2%;美國企業在r&d執行結構中的比例也從70.8%上升為75.3%。
與此同時,作為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十分重視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工作。例如,美國chi研究公司的"專利記分牌"就是頗具特色的一項研究。chi成立于1968年,其特點是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科學論文和專利指標進行研究,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目前,chi首創的一套專利引用指標已被發達國家廣泛采用。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兩年一度編寫出版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均采用這一研究成果作為專利分析的重要內容。oecd科技指標系列手冊即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冊中的《專利手冊》全面介紹了這套指標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自2000年起,《企業技術評論》雜志根據chi的數據庫和研究成果,每年發表一次《專利記分牌》的統計結果,用技術實力(綜合指標)及專利數量、當前影響指數、科學聯系、技術生命周期等5項指標分別為在美國專利申請量最大的150家公司按8個高新技術領域排定名次。以此清晰地分析世界各大公司在美國知識產權市場的競爭態勢。 <
1.美國知識產權戰略及其戰略研究
知識產權戰略是美國最為重要的長期發展戰略之一。20世紀70年代,歐亞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地區)在經濟上崛起,使美國產業界感到了巨大的競爭壓力,朝野上下對此進行了深刻反思,結論之一就是美國在經濟競爭中最大的資源和優勢在于科技和人才,而由于知識產權保護不利,使得外國能夠輕易模仿,并憑借勞動力和制造業的廉價成本優勢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為此,美國總統卡特在1979年提出"要采取獨自的政策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振奮企業精神",并第一次將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從此,利用長期積累的科技成果,鞏固和加強知識產權優勢,以保持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霸主地位,成為美國企業與政府的統一戰略。
20年來,美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主要沿著三種軌跡不斷伸延。一是根據國家利益和美國企業的競爭需要,對專利法、版權法、商標法等傳統知識產權立法不斷地修改與完善,擴大保護范圍,加強保護力度。近年來,隨著生物、信息及網絡技術的發展,一些新興技術形式不斷納入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例如將網絡營銷模式等理念列入專利保護范圍,在功能基因方面,美國專利申請已達4000多項,知識產權優勢明顯;二是國家加強調整知識產權利益關系、在鼓勵轉化創新方面強化立法,自1980年《拜杜法案》到1986年《聯邦技術轉移法》以及1998年的《技術轉讓商業化法》,1999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美國發明家保護法令》,使美國大學、國家實驗室在申請專利,加速產、學、研結合及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方面發揮更大的主動性,2000年10月眾參兩院又通過了《技術轉移商業化法案》,進一步簡化歸屬聯邦政府的科技成果運用程序;三是在國際貿易中,一方面通過其綜合貿易法案的"特殊301條款"對競爭對手予以打壓,另一方面又積極推動wto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達成,從而形成了一套有利于美國的新的國際貿易規則。
美國的知識產權戰略最初雖然是在其經濟發展由強轉弱、面臨危機的情況下提出的戰略性應對措施,然而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無論經濟狀況如何,美國政府和企業都始終貫徹實施。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據美國專利商標局的統計,10年來,除個別年份外,美國的專利申請一直保持快速上升勢頭,特別是1995年以后呈加速趨勢,每年的專利申請增加率接近或超過10%。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專利國,在巨大基數之上每年還有如此巨大的專利增量,只能解釋為一種戰略導向的力量。
作為支持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基礎,美國的科技活動近十余年也處于十分活躍的時期。美國1993年的r&d投入為1174億美元,2000年達到19985.5億美元,同期,美國企業也大幅增加了r&d投入,企業r&d投入占美國全部r&d的比重從58.3%上升為68.2%;美國企業在r&d執行結構中的比例也從70.8%上升為75.3%。
與此同時,作為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十分重視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工作。例如,美國chi研究公司的"專利記分牌"就是頗具特色的一項研究。chi成立于1968年,其特點是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科學論文和專利指標進行研究,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目前,chi首創的一套專利引用指標已被發達國家廣泛采用。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兩年一度編寫出版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均采用這一研究成果作為專利分析的重要內容。oecd科技指標系列手冊即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冊中的《專利手冊》全面介紹了這套指標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自2000年起,《企業技術評論》雜志根據chi的數據庫和研究成果,每年發表一次《專利記分牌》的統計結果,用技術實力(綜合指標)及專利數量、當前影響指數、科學聯系、技術生命周期等5項指標分別為在美國專利申請量最大的150家公司按8個高新技術領域排定名次。以此清晰地分析世界各大公司在美國知識產權市場的競爭態勢。 <
上一篇:新芯片革命展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