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內,核心零件技術突破并不實際,那么透過外交干涉來解決核心零件進口問題將成為關鍵,如何處理中美、中日等復雜的國際關系是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一大挑戰。2016年9月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批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關稅減讓表修正案”,審議指出,中國將逐步取消包括半導體及其生產設備、通訊等資訊技術產品的關稅,部分產品進口關稅計劃3至5年內降為零,中國此舉不僅表明了在支持WTO體制的一貫立場,也體現了中國政府直面挑戰的決心和大國魄力。
巨頭壟斷,設備推廣面臨挑戰:相對于中國產光刻機的步履維艱,中國產氧化爐、刻蝕機與薄膜沉積設備已初現活力,中國產設備正逐漸打入中芯國際、華力微電子、三安光電、武漢新芯等中國一線廠商。七星電子的12英寸立式氧化爐,制程覆蓋90~28nm,已通過生產線驗證并進入產業化階段,目前已銷售10臺(包括2臺中芯國際B2的28nm氧化爐);北方微電子在LED和MEMS領域刻蝕機市場,以及先進封測領域的PVD市場,國內占有率已超過50%,領先海外競爭對手;中微半導體的電介質刻蝕設備、TSV刻蝕設備也已走出國門。然而整體來看,全球半導體設備由寡頭壟斷已久的局面仍未改變,在中國政策與資金等多方面資源的強力支持下,中國產半導體設備將繼續挑戰提升在中國及國際市場的滲透率。
出貨量少,產線機臺驗證低效:一臺設備從研發到樣機進廠驗證,出廠前需要經過大量芯片的制程實驗,機臺在這個過程中多次重復并不斷改型優化,最后在測算平均無故障時間達標后方能定型。如此高昂的制程試驗線費用,設備企業在沒有出貨量的保障下是負擔不起的。為此,中國對下游制造企業進行更多補貼,由制造企業的產線來幫助設備企業進行機臺試驗,這就意味著當制造企業滿負荷運轉的情況下,還需要另外抽出人員、精力來進行機臺試驗,而這些對于制造廠的產能是沒有貢獻的,制造企業的積極性未能調動起來,導致產線機臺驗證效率較低。
廠商技術分散,未形成集聚效應:例如在薄膜沉積設備方面,中國有北方微電子、七星華創、中微半導體、拓荊、理想、中科院沈陽科學儀器研制中心等企業和研究所進行相關技術開發,表面上看,各企業多點開花,實際情況則面臨技術分散,大家都只顧做自己的,技術彼此屏蔽,最終有可能變成惡性競爭態勢。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的發展需要各設備企業互相合作,形成合力,這一點可以多向制造、封測產業學習,兼并重組是形成規模效應的重要方式。目前,中國半導體設備行業已有購并重組相關動作,預計后期的步伐會逐漸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