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C轉換器驅動芯片MBI6662高效率調光恒流降壓型 聚積MBI代理銷售原裝正品 深圳鑫意誠電子有限公司 聯系人:胡先生 QQ:350948484 聯系電話:13380343102
MBI6662GD包含連接LED燈珠的陽極達到簡化配線以降低 成本MBI6662為高效率恒流降壓型DC/DC轉換器驅動芯片,
其適用于驅動高功率LED,并采用磁滯寬帶可調之定頻控制技術及提供共陽極連接方案。(60v/2A共陽極降壓型);
MBI6662GD輸出電流可透過外部電阻進行設定,且可在DIM腳連接脈寬調變(PWM)訊號進行調光控制。
另外,啟動過流保護裝置(Start-Up)功能可限制芯片因電源啟動時所產生的突波電流;
MBI6662 還提供欠電壓鎖定保護(UVLO)、過溫保護(OTP)及過電流保護功能(OCP),以避免芯片在不正常運作的情況下損毀。
MBI6662GD為確保系統穩定性,MBI6662還提供過熱斷電保護功能(TSD),在過熱的條件下,藉由關斷內建MOSFET,以達到保護芯片的目的。
MBI6662目前提供散熱性佳的DFN-10和SOP-10兩種封裝。
MBI6662應用:
@舞臺燈@高功率LED洗墻燈@車用LED照明@燈源采共陽極并聯架構之燈
而從趨勢來看,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的“步步緊逼”,加之“機器換人”示范效應初顯,以及包括資金補貼在內的政策持續鼓勵下,現實中還有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嘗試或擴大工業機器人應用。
“現在老板們聚到一起,話題經常是用了什么樣的機器人,而不像過去總圍繞招了多少人。”東莞藍創捷特佳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曾建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企業今年自動化改造預算為800萬元,未來計劃逐年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國產機器人產量激增的另一個更為直接的原因是,近年各地爭相上馬布局的諸多機器人產業項目,產能開始逐步釋放。工信部早前曾披露,這幾年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速度比較快,全國已建成和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40個,短短幾年機器人企業數量就超過800家。
這在廣東亦有著直觀表現,近年來,受巨大市場需求的吸引,如華中數控、大連機床等一批工業機器人企業紛紛“搶灘登陸”廣東,包括設立生產基地,這帶來產能擴張,而本土企業也在積極提高產能和拓展市場。
東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秘書長陳永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供給看,過去幾年機器人產業大熱,其中不少企業都拿到投資,擴張生產規模,如今表現為產能提升;從需求分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巨大需求仍是強大拉動力。
“需求拉動仍是根本原因。”陳永剛補充說,今年上半年經濟相對較好,尤其是3C、汽車制造等機器人應用的“主力”行業,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這些企業采購更多機器人,進而拉動機器人產量增加。
“智能制造”探索提速
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大幅上升,為制造業企業帶來相對較低的自動化改造成本,“供需兩旺”格局背后,正有越來越多工業機器人進入制造業車間。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計,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在80萬臺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達到150臺以上。廣東省經信委此前也曾預測,到2020年末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達30萬臺以上。
不過,這并不是這場產業變革的全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調研中還發現,與此同時,更多前沿技術,如視覺感知、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人工智能技術也開始及時“跟進”,繼而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智能制造”邁進。
這樣的探索正在發生。比如,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從事電子產品精密模具及機構件研發生產的企業,近年在進行了大規模的“機器換人”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引入傳感器、大數據和工業管理軟件等,謀求實現更進一步的轉型升級,對標德國工業4.0。
“讓機器人能干一些簡單的活,但是還不夠,我們想讓它們能實現更多功能,甚至能做一些人做不了的事情。”勁勝精密智能制造事業群方案工程師徐海鋼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他舉例,通過精密的傳感器捕捉機床主軸電流,然后收集大數據,并交由后臺進行監控、分析和判斷,一旦機床刀具出現一絲破損,系統能瞬間報警并及時停機,“這在過去靠人是做不到的”。
深圳市中諾通訊有限公司負責人歐先仙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了另一個案例,通過對生產線上包括工業機器人在內的設備的系統化,可實現后端設備對前端設備生產工藝的自動優化調節,不再需要人的干預。
“機器通過大數據不斷學習,越來越聰明,一旦發現接收到的產品與數據存在誤差,比如大了一點,它就會自動向前端發出調整指令。”歐先仙說。
這正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希望實現的場景,即從自動化到智能化,對標德國工業4.0。從政府層面看,這亦將是力推的重點。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東莞,該市一名經信局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東莞已在過去3年大規模推動“機器換人”基礎上,將政策重點轉向“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
許劍毅近期在分析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時也指出,隨著人工智能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協同推進下取得突破性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智能化、信息化進程。制造業企業廣泛引入人工智能,使生產過程更“聰明”、更有效率。
廣東省機器人協會會長蘇漢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這事實上就是整個智能制造的基本路徑和思路,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并與制造業相結合,尤其是多技術的融合將給制造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近年來,國外技術的不斷引進和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化的加快,正提速這一過程。
蘇漢明進一步指出,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是一個基礎,當前也仍需繼續推進,但從遠期角度來看,不同于簡單的“機器換人”,智能制造更突出“軟硬結合”,并強調企業整體管理運營水平的提速,這一挑戰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