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用延時器與混響器的調控技巧
發布時間:2007/8/20 0:00:00 訪問次數:717
來源:慧聰網音響燈光行業頻道
延時器與混響器是模擬室內聲場聲音信號特性的專用設備。在錄音節目制作中,延時器和混響器可以在模擬的藝術聲場中傳遞時間、空間、方位、距離等重要信息,并且可以制作某些特殊效果。延時器與混響器工作性質屬于心理聲學范疇,其調控技巧屬于音響美學范疇。可以這樣說,延時器和混響器是炮制藝術聲場必不可少的主要設備。正因為如此,延時器與混響器的使用就比其它聲處理設備復雜和靈活多變。為了使初學者對延時器與混響器的工作性質有所了解,有必要先談談室內聲場,介紹室內聲學的基本概念和與人的聽覺的關系,以便于理解后面敘述的工作原理和調控技巧。
一、室內聲場中的聲音
無論教學、音樂廳、劇場,還是大型演播室乃至小型錄音室,凡是室內聽音環境中,所存在的聲能量都是由三部分聲音組合成的,如圖1所示。圖中A為直達聲,或稱為沒有受到干擾的原始聲,B為早期反向聲,或稱為鄰近表面最初反射聲。C為混響聲,或稱為滯后擴散反射聲。這是從幾何聲學角度,運用假想直線表示聲傳播走向和路徑的假定聲線方式。其實,聲音并不是走直線的。
在經過10~20ms時間(T1)間隔之后,從鄰近表面來的早期反射聲到達聽音點,這是第一次反射聲。再晚一點時間,間隔T2之后到達聽音點的是第二次反射聲。然后是T3,第三次反射聲。或許還會有從其它鄰近反射面反射來的聲音,我們稱這部分聲音為早期反射聲,通常早期反射聲在35ms內就完成了,見圖2中B。在早期反射聲之后20~50ms左右的時間為混響進入時間。隨著時間的推延,聲波輻射到無數的反射面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反射聲。這時反射聲變得非常綢密,幾乎彼此重疊而分不清各自的成分,我們把這部分亂七八糟、無法分辨的滯后反射聲,稱為混響聲。
有一條從左至右的曲線,這條曲線是混響建立到截止的全過程。當混響從進入到穩定狀態,即最大值后,逐漸衰減直到消失為零,這個過程稱為混響過程,但這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混響時間。從統計聲學的理論角度來說,混響時間的表征房間聲學特性的客觀參量。它的測量辦法是從聲壓最大值開始,衰減60dB時所用時間長度的多少來表明混響時間的。那么,在T60之后還有一段混響時間為什么不包括在內呢?因為T60這段曲線比較陡,而T60后面的曲線比較平,這樣計算說不準確了。
此外,曲線畫法與以往表示混響聲的畫法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真正的室內混響并不是在早期反射聲后先出現一段時間空白才突然出現的。混響的建立是在無規則聲擴散中漸進的,通過這條曲線可以表示混響的建立、保持和衰落過程。
室內聲場中的直達聲、早期反射聲、混響聲中任何一部分聲音都有自身的作用及對整個聲場構成不同的影響。這說是我們下面要討論的問題。
二、室內聲場與聽覺
1、人耳對聲音方位、距離高度的感知
正常人的雙耳對聲場中的聲音有感知和判斷作用。這包括了生理和心理的兩重反映。首先是對聲源有橫向定位(水平定位)的感知和判斷能力。例如,人對低頻聲源的左、中、右定位感知,主要是依靠聲音到達兩耳的強度差判斷的;而且人對聲源的距離定位(縱向定位)也有感知和判斷能力。這主要依靠直達聲和近次反射聲及混響聲的感知比例來判斷。
例如,直達聲強,反射聲和混響聲弱,在直達聲比例大時即可判斷為距離近;而直達聲比例小時,清晰度明顯降低,就可判斷為距離遠。再次,人對聲音的高度定位(仰角定位),在一定范圍內也有判斷作用。高度定位是運用兩耳聽覺的頻譜差下意識地判斷出的。例如,由于抑角的不同,對人耳即感知不同的頻響特性曲線,在與正前方聽到的音色印象作比較后就可確定仰角。一般人耳可判斷100∠至200∠高度的聲音位置。
2、哈斯(HAAS)效應與聲音定位
哈斯是德國科學家,他于1930年發表了一篇“領先效應”的文章。通過這個公認的理論,可以說明人是怎樣感知聲源位置的。首先,在35ms內,人的聽覺由于大腦抑制作用是不能判別時間差的。因此,在直達聲與早期反射聲分別到達人耳后,人不能感知幾個分立的聲音,而是只感知為一個聲音。由于這種瞬時融和效應,直達聲與早期反射聲的疊加,使人感覺到聲音得到了加強,并且聲音清楚。而當兩個聲音的時間差超過35ms~50ms時,情況就不同了。人耳雖不能把兩個聲音分辨開,但已經可以感覺到。當時間差大于50ms后,人就能感到明顯的回聲效果了。如圖3a所示,在聽音者的前方,水平放置的兩只揚聲器以聽音者為中軸線,當揚聲器L與R同時以同一頻率、同一響度放音時,聽者者會產生幻象聲源位置,感到聲音在中間位置。如果如圖3b所示,此時將一側揚聲器的聲音用延時器給以大于35ms的延時,聽音者會感到聲象位置偏向播放直達聲一側的揚聲器。這種效應即為領先效應。換句話說,由于聽覺的先入為主的感知作用,使聽音者雙耳產生的幻象聲源位置偏離中心聲象位置,而判斷為聲音
來源:慧聰網音響燈光行業頻道
延時器與混響器是模擬室內聲場聲音信號特性的專用設備。在錄音節目制作中,延時器和混響器可以在模擬的藝術聲場中傳遞時間、空間、方位、距離等重要信息,并且可以制作某些特殊效果。延時器與混響器工作性質屬于心理聲學范疇,其調控技巧屬于音響美學范疇。可以這樣說,延時器和混響器是炮制藝術聲場必不可少的主要設備。正因為如此,延時器與混響器的使用就比其它聲處理設備復雜和靈活多變。為了使初學者對延時器與混響器的工作性質有所了解,有必要先談談室內聲場,介紹室內聲學的基本概念和與人的聽覺的關系,以便于理解后面敘述的工作原理和調控技巧。
一、室內聲場中的聲音
無論教學、音樂廳、劇場,還是大型演播室乃至小型錄音室,凡是室內聽音環境中,所存在的聲能量都是由三部分聲音組合成的,如圖1所示。圖中A為直達聲,或稱為沒有受到干擾的原始聲,B為早期反向聲,或稱為鄰近表面最初反射聲。C為混響聲,或稱為滯后擴散反射聲。這是從幾何聲學角度,運用假想直線表示聲傳播走向和路徑的假定聲線方式。其實,聲音并不是走直線的。
在經過10~20ms時間(T1)間隔之后,從鄰近表面來的早期反射聲到達聽音點,這是第一次反射聲。再晚一點時間,間隔T2之后到達聽音點的是第二次反射聲。然后是T3,第三次反射聲。或許還會有從其它鄰近反射面反射來的聲音,我們稱這部分聲音為早期反射聲,通常早期反射聲在35ms內就完成了,見圖2中B。在早期反射聲之后20~50ms左右的時間為混響進入時間。隨著時間的推延,聲波輻射到無數的反射面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反射聲。這時反射聲變得非常綢密,幾乎彼此重疊而分不清各自的成分,我們把這部分亂七八糟、無法分辨的滯后反射聲,稱為混響聲。
有一條從左至右的曲線,這條曲線是混響建立到截止的全過程。當混響從進入到穩定狀態,即最大值后,逐漸衰減直到消失為零,這個過程稱為混響過程,但這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混響時間。從統計聲學的理論角度來說,混響時間的表征房間聲學特性的客觀參量。它的測量辦法是從聲壓最大值開始,衰減60dB時所用時間長度的多少來表明混響時間的。那么,在T60之后還有一段混響時間為什么不包括在內呢?因為T60這段曲線比較陡,而T60后面的曲線比較平,這樣計算說不準確了。
此外,曲線畫法與以往表示混響聲的畫法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真正的室內混響并不是在早期反射聲后先出現一段時間空白才突然出現的。混響的建立是在無規則聲擴散中漸進的,通過這條曲線可以表示混響的建立、保持和衰落過程。
室內聲場中的直達聲、早期反射聲、混響聲中任何一部分聲音都有自身的作用及對整個聲場構成不同的影響。這說是我們下面要討論的問題。
二、室內聲場與聽覺
1、人耳對聲音方位、距離高度的感知
正常人的雙耳對聲場中的聲音有感知和判斷作用。這包括了生理和心理的兩重反映。首先是對聲源有橫向定位(水平定位)的感知和判斷能力。例如,人對低頻聲源的左、中、右定位感知,主要是依靠聲音到達兩耳的強度差判斷的;而且人對聲源的距離定位(縱向定位)也有感知和判斷能力。這主要依靠直達聲和近次反射聲及混響聲的感知比例來判斷。
例如,直達聲強,反射聲和混響聲弱,在直達聲比例大時即可判斷為距離近;而直達聲比例小時,清晰度明顯降低,就可判斷為距離遠。再次,人對聲音的高度定位(仰角定位),在一定范圍內也有判斷作用。高度定位是運用兩耳聽覺的頻譜差下意識地判斷出的。例如,由于抑角的不同,對人耳即感知不同的頻響特性曲線,在與正前方聽到的音色印象作比較后就可確定仰角。一般人耳可判斷100∠至200∠高度的聲音位置。
2、哈斯(HAAS)效應與聲音定位
哈斯是德國科學家,他于1930年發表了一篇“領先效應”的文章。通過這個公認的理論,可以說明人是怎樣感知聲源位置的。首先,在35ms內,人的聽覺由于大腦抑制作用是不能判別時間差的。因此,在直達聲與早期反射聲分別到達人耳后,人不能感知幾個分立的聲音,而是只感知為一個聲音。由于這種瞬時融和效應,直達聲與早期反射聲的疊加,使人感覺到聲音得到了加強,并且聲音清楚。而當兩個聲音的時間差超過35ms~50ms時,情況就不同了。人耳雖不能把兩個聲音分辨開,但已經可以感覺到。當時間差大于50ms后,人就能感到明顯的回聲效果了。如圖3a所示,在聽音者的前方,水平放置的兩只揚聲器以聽音者為中軸線,當揚聲器L與R同時以同一頻率、同一響度放音時,聽者者會產生幻象聲源位置,感到聲音在中間位置。如果如圖3b所示,此時將一側揚聲器的聲音用延時器給以大于35ms的延時,聽音者會感到聲象位置偏向播放直達聲一側的揚聲器。這種效應即為領先效應。換句話說,由于聽覺的先入為主的感知作用,使聽音者雙耳產生的幻象聲源位置偏離中心聲象位置,而判斷為聲音
上一篇:水平輪廓校正電路
上一篇:如何做到數字音頻突破音響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