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量生產應注意的幾個關鍵環節
發布時間:2007/8/30 0:00:00 訪問次數:1632
前言
近些年來,由于國內電子信息產業的高速成長,特別是手機、DVD,電腦主機板等電子信息產品的加工迅猛發展,使得市場對高速組裝設備的需求增長較快,這對于那些專注于大批量生產的設備供應商來說肯定是個好消息。可是,對于用戶而言,處理大批量生產的關鍵是否就在于選用這些設備;那些一貫被認為適合小批量生產模式的設備,難道真的不能使用了嗎;除了設備外,還有哪些更該注意的地方呢?
大批量生產的發展
自動化生產技術的誕生,使得工業產品在全球范圍的普及成為可能,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大批量生產所帶來的高額利潤和市場競爭的優勢地位,成為了大型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關注的焦點。做為電子生產中主要技術的SMT,情況也是如此,我們不難從1970和1980年代的貼片機的設計和銷售情況中看出這一點。
進入1990年代后,隨著市場的競爭逐漸激烈,企業不斷地通過多變和個性化的產品來吸引客戶,加之JIT和無浪費生產理念的推廣,使生產模式逐漸往小批量、多品種的方向發展。日趨激烈的競爭使得企業對市場變化情況難以把握,更加推動企業往小批量的生產模式發展。
然而,隨著全球消費市場的快速擴大和個人電子信息產品(手機、電腦等)的普及,使對大批量生產的需求有“卷土重來”之勢,但此時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其中之一就是現在的大批量生產,大多伴隨著高速生產的需求,而1970和1980年代的大批量不一定要求高速。
大批量生產的特點
了解發展的過程和細節,有助于我們更好、更準確地設計和管理我們的生產模式。
大批量生產吸引制造商最主要的地方是較低的產品生產成本,其中,較低的原材料供應和包裝成本、較高的設備利用率,以及相對簡單的質量控制和管理系統是其關鍵的構成要素。但這些都需要一套很好的生產模式設計以及企業管理系統作為基礎,否則,不但發揮不出大批量生產的效益,還可能使企業陷入不利的“救火”情形之中。
例如,我曾參觀過一家擁有數十條SMT生產線,加工的產品批量大小不同的企業。該企業雖然在設備配置上分為“大批量”和“小批量”兩種,但不論在人員的配制上,還是換線、設備維護的模式上,卻一律采取相同的做法,他們顯然未意識到“大批量”和“小批量”在生產配置和管理上的差異。因為在人員的組織上,“小批量”生產講求靈活性和多功能性,而“大批量”生產模式則講求機動性;“小批量”生產模式對設備和工藝講求預計能力,而“大批量”生產模式則講求一致性、穩定性;“小批量”生產不容許不合格的Cpk,而“大批量”生產則可以只滿足于良好的Cp。在“小批量”中,我們不談SPC、“工藝熱身”(或工藝導入run-in)和EVOP(注一),但“大批量”生產中這些卻是很有價值的(注二)。 “小批量”和“大批量”在生產技術應用和管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必須學會掌握它們的特點才能進行最佳管理。
批量的定義
我們常在日常交流中聽到“大批量”和“小批量”的說法,那么我們要問,100塊電路板是屬于“大”還是“小”?(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我們將在后面予以解釋)我想每個人對此都可能有不同的定義,甚至于沒有清楚的概念。泛泛的交流我們可以如此含糊,但如果要管理得好就必須仔細加以認定了。
這個問題并沒有簡單和標準的答案,不同的生產線配置、產品設計、工藝能力以及人員配制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答案。我們也許需要數萬宇的文章才能解釋清楚“批量”的概念。雖然我們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用一個相對簡單的辦法來進行界定。
和業界通常使用焊點或器件數量來計算加工費一樣,許多人是以“板數”的多少來評估“批量“的,而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板數”雖然直接且容易計算和理解,但由于決定生產效率的是時間和資金等資源的利用,因此,“批量”必須是以時間單位來量化才有意義。除非我們把產品分成為“標準”或“典型”板(那時為了方便溝通,我們可以使用“板數”的概念,但這也應該只是在為了簡化而舍棄準確性的情況下使用),否則,讀者如果要很好地解決效率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棄以“板數”來量化的做法。
評估“批量”的大小,目的在于優化效率和制定管理與運作模式。效率中包含了時間概念,這也就是以上所提到的必須以“時間”來量化的原因。決定效率的還有其他許多和時間直接相關的因素,例如:換線時間、工藝設置時間、工藝調制時間,以及問題處理時間.等等。這些不直接輸出產品的時間在總的工作時間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決定效率的一部分。既然是個比例,我們就知道批量大小的標準也必須包括我們對效率的這些要求的考慮,因此這個比例是個相對的值。所以,我們在交流上單純地說多少塊板來做批量概念的溝通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用戶必須制定本身的競爭指標,了解和分析運作上各種時間資源的使用情況后,才能說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批量定義和指標。
生產模式設計和管理,是確保效率的做法之一。由于
前言
近些年來,由于國內電子信息產業的高速成長,特別是手機、DVD,電腦主機板等電子信息產品的加工迅猛發展,使得市場對高速組裝設備的需求增長較快,這對于那些專注于大批量生產的設備供應商來說肯定是個好消息。可是,對于用戶而言,處理大批量生產的關鍵是否就在于選用這些設備;那些一貫被認為適合小批量生產模式的設備,難道真的不能使用了嗎;除了設備外,還有哪些更該注意的地方呢?
大批量生產的發展
自動化生產技術的誕生,使得工業產品在全球范圍的普及成為可能,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大批量生產所帶來的高額利潤和市場競爭的優勢地位,成為了大型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關注的焦點。做為電子生產中主要技術的SMT,情況也是如此,我們不難從1970和1980年代的貼片機的設計和銷售情況中看出這一點。
進入1990年代后,隨著市場的競爭逐漸激烈,企業不斷地通過多變和個性化的產品來吸引客戶,加之JIT和無浪費生產理念的推廣,使生產模式逐漸往小批量、多品種的方向發展。日趨激烈的競爭使得企業對市場變化情況難以把握,更加推動企業往小批量的生產模式發展。
然而,隨著全球消費市場的快速擴大和個人電子信息產品(手機、電腦等)的普及,使對大批量生產的需求有“卷土重來”之勢,但此時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其中之一就是現在的大批量生產,大多伴隨著高速生產的需求,而1970和1980年代的大批量不一定要求高速。
大批量生產的特點
了解發展的過程和細節,有助于我們更好、更準確地設計和管理我們的生產模式。
大批量生產吸引制造商最主要的地方是較低的產品生產成本,其中,較低的原材料供應和包裝成本、較高的設備利用率,以及相對簡單的質量控制和管理系統是其關鍵的構成要素。但這些都需要一套很好的生產模式設計以及企業管理系統作為基礎,否則,不但發揮不出大批量生產的效益,還可能使企業陷入不利的“救火”情形之中。
例如,我曾參觀過一家擁有數十條SMT生產線,加工的產品批量大小不同的企業。該企業雖然在設備配置上分為“大批量”和“小批量”兩種,但不論在人員的配制上,還是換線、設備維護的模式上,卻一律采取相同的做法,他們顯然未意識到“大批量”和“小批量”在生產配置和管理上的差異。因為在人員的組織上,“小批量”生產講求靈活性和多功能性,而“大批量”生產模式則講求機動性;“小批量”生產模式對設備和工藝講求預計能力,而“大批量”生產模式則講求一致性、穩定性;“小批量”生產不容許不合格的Cpk,而“大批量”生產則可以只滿足于良好的Cp。在“小批量”中,我們不談SPC、“工藝熱身”(或工藝導入run-in)和EVOP(注一),但“大批量”生產中這些卻是很有價值的(注二)。 “小批量”和“大批量”在生產技術應用和管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必須學會掌握它們的特點才能進行最佳管理。
批量的定義
我們常在日常交流中聽到“大批量”和“小批量”的說法,那么我們要問,100塊電路板是屬于“大”還是“小”?(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我們將在后面予以解釋)我想每個人對此都可能有不同的定義,甚至于沒有清楚的概念。泛泛的交流我們可以如此含糊,但如果要管理得好就必須仔細加以認定了。
這個問題并沒有簡單和標準的答案,不同的生產線配置、產品設計、工藝能力以及人員配制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答案。我們也許需要數萬宇的文章才能解釋清楚“批量”的概念。雖然我們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用一個相對簡單的辦法來進行界定。
和業界通常使用焊點或器件數量來計算加工費一樣,許多人是以“板數”的多少來評估“批量“的,而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板數”雖然直接且容易計算和理解,但由于決定生產效率的是時間和資金等資源的利用,因此,“批量”必須是以時間單位來量化才有意義。除非我們把產品分成為“標準”或“典型”板(那時為了方便溝通,我們可以使用“板數”的概念,但這也應該只是在為了簡化而舍棄準確性的情況下使用),否則,讀者如果要很好地解決效率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棄以“板數”來量化的做法。
評估“批量”的大小,目的在于優化效率和制定管理與運作模式。效率中包含了時間概念,這也就是以上所提到的必須以“時間”來量化的原因。決定效率的還有其他許多和時間直接相關的因素,例如:換線時間、工藝設置時間、工藝調制時間,以及問題處理時間.等等。這些不直接輸出產品的時間在總的工作時間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決定效率的一部分。既然是個比例,我們就知道批量大小的標準也必須包括我們對效率的這些要求的考慮,因此這個比例是個相對的值。所以,我們在交流上單純地說多少塊板來做批量概念的溝通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用戶必須制定本身的競爭指標,了解和分析運作上各種時間資源的使用情況后,才能說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批量定義和指標。
生產模式設計和管理,是確保效率的做法之一。由于